
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9.7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8%,與上年同期增長12.0%相比,呈現迅速回落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0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19.80億元,下降16.0%;第三產業增加值187.13億元,增長11.8%。
一季度,我市GDP出現了近30年從沒有過的下降趨勢,雖然降幅僅為0.8%,但與全國增長6.1%相比,差距為6.9個百分點。這與我市經濟結構的特殊性所形成的"慢半拍"走勢有直接關系。由于近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不斷加強,在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快速下降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實現兩位數增長,有效地緩解了經濟總量的下行幅度,使我市GDP降幅明顯低于全省8.1%的降幅。
經濟運行情況
一、從社會生產角度看,農業和建筑業保持平穩發展趨勢,規模以上工業降幅加大
(一)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
農業產值平穩增長。初步統計,一季度,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24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其中:農業產值31831萬元,增長11.0%;林業產值85萬元,增長10.7%;牧業產值14582萬元,下降3.9%;漁業產值195萬元,增長7.3%。
畜牧業保持穩定。截止到一季度末,全市大牲畜存欄6.82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0.1%;豬存欄30.6萬頭,增長0.1%;家禽存欄337.5萬只,增長0.8%。一季度,全市肉類產量1.42萬噸,增長0.4%;禽蛋產量0.94萬噸,增長4.5%;牛奶產量2.33萬噸,增長3.1%。
(二)規模以上工業加速下行
3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1.22億元,比上年同月下降29.1%,降幅比上月擴大17.2個百分點。
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7.7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0.3個百分點(上年同期增速為11.2%)。其中,中央企業16.76億元,下降12.1%;省屬企業56.35億元,下降16.8%;市屬企業4.21億元,下降5.5%;縣屬及以下企業(含無主管企業)20.46億元,下降31.0%。
規模以上工業是我市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成分,2008年占到全市GDP的39.6%,對全市經濟運行的影響很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直接導致一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的下降,反映出生產領域總體萎縮的局面。
主要支柱行業下降明顯。在全市34個行業大類中,下降的有 24個,比重達到70.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67.7%的冶煉、煉焦、煤炭、電力四大行業分別下降21.4%、21.3%、19.0%和12.2%,增幅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33.0、25.7、17.3和18.8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1%的下降幅度中,四大行業影響因素就占到82.3%,影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15.7個百分點。
在34個行業大類中,除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和皮革制造業零增長外,有8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37.7%,家具制造業增長20.0%,煙草制品業增長8.9%,橡膠制品業增長14.6%,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4.5%,紡織業增長13.2%,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8%,紡織制造業增長4.4%。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減少。受市場需求減少的影響,能源、原材料產品產量出現較普遍的負增長。在全市統計的99種工業產品產量中,有68種產量下降,比重達到68.7%。其中,能源行業中的原煤下降18.9%、洗煤下降25.4%、焦炭下降25.7%、發電量下降4.6%;冶金行業中的鋼材下降4.3%、生鐵下降3.3%、十種有色金屬下降80.8%;化工行業中農用化學肥下降73.8%;建材行業中的平板玻璃下降0.2%、商品混凝土下降41.9%;機械行業中的金屬冶煉設備下降57.0%,金屬切削機床下降52.9%。
工業品產銷銜接情況平穩。一季度,全市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3%,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比前兩個月提高2.3個百分點。中央企業101.8%,提高5.0個百分點;省屬企業95.4%,下降1.5個百分點;市屬企業98.1%,提高2.4個百分點;縣屬及以下企業99.4%,提高6.2個百分點。
(三)建筑業保持平穩發展趨勢
一季度,全市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0.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1%;建筑業竣工產值7.98億元,增長5.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90.29萬平方米,增長33.5%,其中新開工面積206.87萬平方米,增長213.2%。
二、從社會需求角度看,投資規模縮小,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減緩,出口跌幅繼續加深
(一)投資降幅繼續加大
一季度,全市城鎮施工項目143個,新開工項目39個,分別比上年同期減少56個和2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4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3%(上年同期增長23.1%),降幅比前兩個月擴大5.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49億元,下降27.3%(上年同期增長20.9%),降幅比前兩個月擴大5.8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投資比重上升。一季度,第一產業投資0.01億元;第二產業投資17.422億元,下降49.7%(上年同期增長5.8%),其中工業投資17.42億元,下降49.7%(上年同期增長6.2%);第三產業投資19.06億元,增長22.3%(上年同期增長77.6%),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9.01億元,增長5.1%。由此造成第三產業投資呈結構性上升,三次產業投資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0∶69.0∶31.0演變為0.1∶47.7∶52.2。
國有投資下降幅度較大。國有投資完成18.0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4%;非國有投資18.45億元,下降20.2%。國有與非國有投資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54.0∶46.0演變為49.4∶50.6。
省屬項目投資降幅最大。中央項目投資3.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6%;省屬項目投資11.49億元,下降41.4%;市屬項目投資21.57億元,下降22.1%。省屬項目投資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7.9個百分點,是導致全市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
億元以上投資項目減少。一季度,全市億元以上投資項目由上年同期的15個減少到7個,投資額由28.02億元減少到13.49億元,下降51.9%。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由上年同期的3個減少到2個,完成投資額由2.92億元減少到1.25億元,下降57.2%。
(二)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減緩
3月份,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69億元,比上年同月增長12.0%(上年同月增速為22.4%),增速比2月份回落1.7個百分點,比1月回落3.4個百分點。
一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68.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4%,(上年同期增速為18.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3個百分點,比前兩個月回落0.7個百分點。
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61.85億元,增長13.2%;縣城消費品零售額3.30億元,增長16.4%;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81億元,增長22.2%。農村市場增幅比城市高9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8.55億元,增長37.1%;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35.07億元,增長11.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4.79億元,增長7.1%。
旅游業繼續快速發展。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9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9.7%;接待國內旅游者404.80萬人次,增長9.8%。實現旅游總收入40.52億元,增長12.5%;國內旅游收入38.85億元,增長10.7%;旅游外匯收入2382.03萬美元,增長86.6%。
(三)外貿出口跌幅繼續加深
今年以來,對外貿易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下行趨勢,進出口深幅下跌。3月份,全市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32億美元,比上年同月下降56.4%。其中:出口總額1.06億美元,下降77.1%;進口總額2.27億美元,下降24.2%。
一季度,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0.3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8%(上年同期增長29.5%)。其中:出口總額3.74億美元,下降69.9%;進口總額6.61億美元,下降23.1%。
利用外資保持增長。一季度,全市新批準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6戶,比上年同期減少3戶;外商直接投資新簽合同(協議)6項;項目總投資10447.7萬美元,合同外資額4881.7萬美元;直接到位外資達到4288萬美元,增長5.5%。
三、從經濟運行結果看,財政收入低位運行,工業經濟效益逐月下滑,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一)財政收入低位運行
今年1-3月份,我市財政總收入分別完成32.86億元、20.84億元、56.23億元,1月和2月分別下降12.0%和45.4%,雖然3月份增幅明顯回升,增長47.4%,但由于前兩個月的深度下降,一季度整體仍處于低位運行。
一季度,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7.07億元,比上年同期減收19.65億元,下降20.3%。其中:市級財政完成42.09億元,下降27.1%;縣區級財政完成34.98億元,下降10.3%。完成一般預算收入34.08億元,減收7.21億元,下降17.5%。其中:市級財政完成19.43億元,下降22.2%;縣區級財政完成14.65億元,下降10.1%。
從收入方面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股市和房市持續低迷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市財政收入快速回落并一路走低,進入2009年財政收入狀況未見好轉。加之一系列減稅清費政策的實施,占全市財政收入近八成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四大稅種全部出現負增長,合計減收16.1億元,占總減收額的81.9%,其中降幅最大的企業所得稅降幅達到38.8%;營業稅下降29.1%;增值稅下降11.1%;個人所得稅下降10.2%。
財政支出規模擴大。一季度,全市執行一般預算支出25.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支5.6億元,增長28.0%。事關民生、環境的支出快速增長,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05.5%,環境保護支出增長84.3%,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1.8%,教育支出增長21.5%,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5.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2.3%。
從收支關系看,國家實行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的經濟政策需要財政支持,中央和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民生政策,需要加大財政投入。一季度在財政收入下降20.3%的情況下,財政支出增長28.0%,收支緊張的矛盾逐步顯現,2009年仍比較突出。
(二)工業經濟效益逐月下滑
今年以來,金融危機對全市工業、特別是對能源、原材料行業的沖擊較大,工業品出廠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縮小了企業的盈利空間,造成工業利潤大幅下滑。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13.56,比上年同期下降66.69點。主營業務收入300.32億元,下降28.7%;實現利稅9.07億元,下降79.7%;利潤總額-11.93億元,下降171.4%。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由上年同期的545家,減少到515家;虧損企業231家,虧損面為44.9%,比上年同期擴大16.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20.77億元,增長408.8%。
(三)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增長
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9%。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0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6%。八大類消費呈現"五升三降",上升的有: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386元,增長75.7%;雜項商品與服務類支出85元,增長55.0%;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類支出155元,增長44.8%;醫療保健類支出304元,增長19.3%;交通及通信類支出273元,增長9.0%。下降的有:食品類支出1014元,下降1.6%;居住類支出251元,下降8.9%;衣著類支出433元,下降9.7%。
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85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7個百分點。回落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工資性收入、特別是外出務工收入增速回落。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788元,增長15.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當前外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一季度農民人均外出務工人均收入67元,下降7.5%。二是從事二、三產業收入明顯減少。一季度家庭經營人均現金收入804元,下降3.0%,其中以從事家庭工業加工、個體建筑、交通運輸、餐館服務的家庭經營人均收入245元,降幅超過10%。
四、從經濟運行環境看:金融業加速增長,價格指數繼續下行
(一)金融業加速增長
截止到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049.51億元,比年初增長12.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01.10億元,增長10.0%。其中:城鎮居民儲蓄1774.34億元,增長10.0%;農村居民儲蓄126.76億元,增長8.8%。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381.25億元,增長15.5%,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115.59億元,增長15.0%;中長期貸款余額1914.49億元,增長12.9%。
3月份貸款規模有所擴大。月末貸款與存款的比率為67.0∶100,與2月末的65.5∶100相比,貸款比例上升1.5個百分點。
一季度,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267.6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現金支出1219.29億元,下降10.0%。凈回籠貨幣48.31億元,增長7.1%。
(二)價格指數繼續下行,通縮壓力繼續加大
CPI持續下降。今年1-3月,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繼續走低,1月份漲幅僅為0.3%,2月份出現負增長,下降2.1%,3月份繼續負增長,下降1.8%。
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1.2%,漲幅比2008年同期回落3.1個百分點,比前兩個月回落0.3個百分點。在居民消費價格所涵蓋的八大類消費中,價格水平呈現"三升五降"的態勢。其中上漲的有: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2.9%、煙酒及用品類上漲3.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5%;下降的有:衣著類下降4.7%、交通及通訊類下降2.1%、食品類下降1.6%、居住類下降0.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5%。
PPI繼續下降。一季度,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指數下降8.2%,降幅比前兩個月擴大2.2個百分點。在2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價格下降的有16個,其中:紡織業出廠價格下降40.6%;有色金屬冶煉業下降36.0%;黑色金屬冶煉業下降33.3%;化學纖維制造業下降30.0%;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下降11.6%。
從單月情況看,3月份,PPI下降12.5%,降幅較上月擴大6.6個百分點。這是自去年9月以來連續7個月逐步回落,也是從去年12月份以來連續4個月出現負增長。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快速回落。2008年以來的各月,我市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總體高于工業品出廠價格,二者波動曲線基本相似。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7.2%,各月漲幅逐步減小,1月上漲11.6%;2月上漲8.9%,3月份上漲1.3%。工業品出廠價格與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波動差由2008年12月的18.6個百分點縮小到今年3月份的13.8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
從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市步入了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市經濟結束了連續7年的上升通道,進入下行期后,今年一季度下行速度進一步加快,工業、投資、財政收入、外貿出口都出現了兩位數的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保持增長,但增速正在逐月減緩。在生產規模縮小、經濟效益下滑、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GDP隨之出現負增長,雖然0.8%的降幅不大,但是也反映出我市經濟結構具有脆弱的一面。
當前我市經濟回暖跡象尚不明顯,從物量指標變化情況看,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40.13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下降15.8%。鐵路、公路、民航運輸量增速均有所回落,全社會、特別是生產領域對要素的消耗呈現減少趨勢。從經營者信心看,一季度,我市企業家信心指數為99.70,比上季下降3.05點;企業景氣指數為95.46,下降7.68點。兩項指數仍在不景氣區間運行,經營者信心全面恢復還需要一定時間。
同時也應看到,在經濟總體下滑的掩蓋下,運行中仍存在不少積極因素,正在為經濟復蘇蓄積力量:
一、 第三產業仍保持平穩發展
一季度,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了11.8%的增長速度,在第二產業快速下降、降幅達到16.0%的情況下,第三產業增速僅比上年同期減緩2.7個百分點,對經濟下行趨勢起到了較強的緩沖作用。同時第三產業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一季度,在城鎮投資下降27.3%,第二產業投資下降49.7%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投資在交通運輸、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行業投資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比上年同期增長22.3%。
二、 利用外資引資規模繼續擴大
一季度,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4288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凈增加223萬美元,增長5.5%。近年來我市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項目資金仍在逐步到位。在國際經濟形勢惡劣,外商投資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到位外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三、 財政支出作用增強
一季度,全市一般預算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長28.0%。在支出項目中,事關民生、環境的支出快速增長,社會保障和就業、環境保護、農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支出實現快速增長。在經濟發展困難的情況下,財政支出在"保穩定、保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四、 金融支持的力度加大
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長12.6%和15.5%,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4.9和12.5個百分點。貸款增幅快速提高,特別是短期貸款余額增長15.0%,對當前減小經濟波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 旅游業保持旺盛
一季度,全市接待入境游客比上年同期增長39.7%,國內游客增長9.8%。旅游總收入增長12.5%。作為新興產業,旅游業發展具有較大潛力,太原厚重的歷史積淀所具備的吸引力,是支持我市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六、 農業生產基本穩定
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1%,肉類、禽蛋、牛奶產量均有所增長。穩定的農業形勢使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6%,雖然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1%,但作為獨立的產業,增速高于GDP5.4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應對危機的幾點建議
一、 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應對通縮壓力
從這次金融危機暴露出我市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入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轉變我市以上游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型產業結構,提高對宏觀經濟大環境"冷""暖"變化的適應性。抓住國家寬松貨幣政策的有利時機,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繼續提升投資和消費的信心,恢復增加生產,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即期消費,拉升價格總水平,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 努力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
一是認真落實當前"家電下鄉"等一系列刺激農村消費的政策,對農民購買家電、農機具實行補貼,著力提高農民消費;二是完善城市社區便民服務設施,大力發展社區商業、物業、家政等服務業,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三是在引導旅游、購車、家裝、休閑及日常消費等方面加強措施;四是在引導節假日消費上加強措施,結合各類節假日特點開展以"購物月"、"購物季"為主題的銷售活動以及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促銷活動,為居民消費創造條件。
三、 加大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力度,多渠道促進投資增長
一是要加強項目儲備與管理,推動建設項目順利開工;二要合理使用中央資金,落實好中央擴大投資項目;三是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發揮投資對"保增長"的積極作用。
四、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以石太動車組的開通為契機,加快推進我市與周邊城市的交流協作,進一步整合推進"太原-石家莊-北京"、"太原-鄭州"等旅游黃金線路,加速打造太原城市圈旅游強勢品牌,完善配套設施,繁榮我市餐飲、休閑等傳統服務業,帶動會展、信息、物流等新興服務業發展。
五、 加強社會保障措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一是在社會保障上采取措施。挖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領域就業空間,拓寬就業渠道;二是在就業上采取措施。積極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及畢業生就業安置問題,切實做好金融危機中企業職工下崗再安置工作;三是在縮小城鄉差距上采取措施。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社會保障及醫療等環節的支出,搞好農民工勞務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通過不斷提高終端消費能力,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奠定基礎。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