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村里隨處可見的竹制品
聚居在海南島中部的黎族同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釀酒、醫藥、織錦、紋身等,都是貼近生活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化種類,而生活中須臾難分的竹子,也被黎族人民在不經意間演繹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進入黎族村寨,房前屋后觸目所及的竹凳、竹籃、竹筐和竹屋,讓人感覺竹子已成為黎族人民親密的朋友。與此同時,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也感覺到,因為竹子越來越少,懂得竹編工藝者已屈指可數,黎族竹文化正處于不斷弱化的狀況,發展前景堪憂。
高低起伏的山巒,郁郁蔥蔥的植被,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景色總是那般讓人心曠神怡。而路旁、村邊和山里那些茂密的竹林,也總能引人注目,駐足觀看,它們筆直的軀干,翠綠的葉片,婆娑的影子,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它們的形態,更具高風亮節的寫意,怪不得我國古代的畫家,要將竹子、梅花、松樹合稱為“歲寒三友”,揮就丹青墨寶流傳千古。
東方俄查村民符亞九是個竹編能手
竹,融入黎家的生活
每年“三月三”,到海南島中部黎族地區旅游或做客的人們,都能吃到香噴噴的竹筒飯;而當你在山區徒步或探險,也常常能夠看到腰間掛著竹簍的黎族同胞,竹簍里一般裝著砍刀或鐮刀等勞動工具;進入黎族村寨,房前屋后、家里家外觸目所及的竹凳、竹籃、竹筐和竹屋,總讓人感到竹子簡直就是黎家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7年12月下旬,海南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清代黎族風俗圖》,該書匯集了清代以來“無名氏”所繪制的 《瓊州海黎圖》、《瓊黎一覽圖》和《瓊黎風俗圖》等三冊49幅彩色圖畫,多角度描繪了清代以來黎族生產生活的真實面貌。
《清代黎族風俗圖》封面是一幅極具生活情調的畫面:干欄式船形屋里有人在怡然自得地閑聊,有人正沿著低矮的木梯走向地面,屋子外頭還有2位婦女在忙著手工活,2個在柴門內嬉戲的孩童和幾只覓食的小雞,愈發使整個畫面靈動起來……
這樣的畫面在今天已經很難看到,不過,圖中船形屋正面清晰可鑒、做工精致的竹編墻體,透露出黎族對竹子的利用由來已久。
記者這幾年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采訪,經常進出黎家村寨,發現用竹子制作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隨處可見,而且形式多樣,工藝各具特色,有的精細,有的粗獷,深感黎人就地取材的技藝有著高超和過人之處。
俄查村符亞九家的“大竹缸”能裝人
奇!竹編之缸能裝人
江邊鄉,一向被人稱作東方市的“西藏”,它處在大廣壩庫區上游更遠處的山地之間,南面毗鄰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的北部,發源于五指山的海南第二大河昌化江從其東邊流淌而過,“江邊”正是因此而得名。
江邊的山頭植被茂密,江邊的天空格外的藍,江邊的空氣清新怡人,因此,與東方西部沿海地區的八所城區相比之下,江邊的確就是當地的“西藏”,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位置偏僻和道路彎曲。
一方水土,一方風物。記者聽聞江邊有個俄查村,村里的黎胞對竹子的利用簡直達到了極致,于是慕名前去探訪。
走進俄查村,但見清一色的茅草房井然有序,屋子門戶多用竹子編扎,能夠做到密不透光;走在村道上左顧右盼,竹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隨處可見,有掛在檐下的魚簍和搖籃,有閑置門前的雞籠和竹筐,還有橫放房頂的竹篩和簸箕;在主人的同意下,走入任何一家的屋內,都能看到不少竹制的器具,小至吃飯用的竹筷和坐得油光發亮的竹凳,大至挑米、挑谷用的竹籃和簡陋、固定的竹床,不一而足。
記者向村民打聽到了一位最擅長竹編工藝的老人。他叫符亞九,今年已有74歲,身材高瘦,手指修長動作麻利,十分靈活,一看就知道是個手藝不錯的人。
閑聊中得知,符亞九20多歲時就跟自己的爺爺學藝,掌握了竹編技術,一個裝棉花的大竹筐,他最快時2天就能編好,雞籠、畚箕等簡單的竹器自然不在話下。
最叫人嘆為觀止的,是符亞九家里的一個水缸狀的竹器,姑且稱之為“竹缸”吧。這個竹缸用很厚、很寬的竹篾編制而成,非常牢固,據說已經使用了十幾年之久,現在依然完好無損。它高約1米,口徑也有半米之寬,平時一般用來盛放稻谷,要不就是放置雜物。
記者讓符亞九騰空竹缸里的雜物后,村里一位16歲的女孩爬進缸里,蹲下,竟然能夠全身藏匿其中!旁觀的大人、小孩禁不住哈哈大笑,紛紛夸贊符亞九的好手藝。
記者注意到俄查村里里外外的竹子并不多,村里這些竹器的材料來自哪里呢?符亞九說:“要到山上砍回野生的竹子才行,附近山里有很多種竹子,最好的是一種叫dam的厚皮竹和一種叫lao的薄皮竹,用它們來編東西,又好看又耐用。”
黎族百姓外出勞動,腰間總會掛上刀簍。
巧!小小腰簍十美元
距離五指山市區北面不足10公里的地方,有個名叫“太平”的黎族村落。不過,這里已經看不到黎族傳統意義上的船形屋,就連普通的茅草房都很少了。原來,30年前,當時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為了建立州府“通什”飲用水水源地,也就是現在的“太平水庫”,于是整體搬遷了太平村,并統一蓋好磚瓦房讓這個村的水庫移民居住。
比之東方的俄查村,太平村周邊竹林分布區域較廣,村前村后,山上山下,以及田間地頭,皆有竹子的身影。但太平村使用竹器的程度,卻遠遠比不上俄查村,許多生活器具甚至已經被塑料制品所取代。
然而,太平人編制的腰簍最為出名,由于工藝精巧而又美觀,經常有游客前來購買,一些精明的商家甚至上門來訂購。
腰簍,顧名思義,是一種黎族百姓上山勞動時,掛在腰間用來放置砍刀的器具,所以又叫“刀簍”,野外采摘到的果子和野菜也可隨手放入其中。男子用的腰簍一般要比女性用的長些、大些。
太平村63歲的李玉英阿婆編織腰簍最拿手。她從小就學會了編腰簍,嫁到太平村后,這一手藝一直沒有荒廢,而且還教會了自己的兒媳婦和女兒們,將技藝傳承了下來。
看到記者來采訪,李玉英還高高興興地拿出串在一起的10多個腰簍,展示一番,任你拍照。她說:“市區有家叫‘旅游山莊’的酒店,那里的女服務員每人都有一個腰簍,當作裝飾品掛在腰上,那些都是我們村編的!”
李玉英編的大都是女子用的腰簍,高不過20厘米,寬也就10厘米左右,做工非常精致,不但竹篾剝得很薄很細,而且走勢紋理分明,竹篾交接之處難見縫隙和小孔。記者拿在手里把玩之下,還真是有點愛不釋手。于是當即掏錢買了2個,準備拿回家放在書桌上,當作筆筒使用,閑時尚可好好欣賞欣賞。
不久前,有幾位美國客人到太平村游玩,也看上了李玉英阿婆的小腰簍,聽說只賣30元左右,連連說:“太便宜了,太便宜了!這么精巧的工藝品在美國至少要10美元。”于是,他們最終以每個80元的價錢,買走了好幾個腰簍。
在黎族人看來,小小腰簍本是很普通的生產用品,在外國人眼里倒成了值錢的工藝品,這里頭的商機有待開發。
用竹管引水灌溉農田
妙!竹管引水灌農田
其實,說到太平人對竹子的利用,在村里能看到的物品并不多,可是到了村邊的山腳下和田野上,村民們則盡情地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種種創意,把竹子用得是淋漓盡致。
村民王運神告訴記者,以前,太平人都是用打通了竹節的竹子當作水管,從山上引來山泉當作生活用水,這幾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才把竹管改為不銹鋼管的;不過,出了村子,在一些山腳下,如今還有人用較短的竹子引水,大伙兒在外頭采摘蔬菜、瓜果后可就地洗凈,有時的確太渴了,從家里帶出去的水又已喝完,干脆用手接水解渴。
在田地里,村民們不但用竹子編成籬笆保護水稻,用竹條搭成架子種植豆角和茄子,還用竹子將小片空地圍成小園子,然后在里面種上蘿卜和青菜等低矮的蔬菜。
而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太平人將一根根又粗又長的竹子連接起來,把山泉引到田里灌溉水稻。具體的做法是:在竹節的位置砍開或鋸開一個口子,再把竹節挖調,然后將這一根竹子較大的一頭與上一根較小的一頭對接起來;山地水田高低不一,竹管經過低處(譬如河道)時,則在底下架起三腳竹架來支撐管道。
村民對記者說:竹管上竹節處開的小口,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在山泉水較大的時候,可以自動溢出,排掉多余的水,以免淹了作物。
竹管引水灌溉農田,此番情景充滿了別樣的鄉野情趣,從中也看出黎族人在對身邊事物利用上的巧妙之處。也許,勞動本身就有啟迪智慧的功能吧?
黎族對竹子的利用,滲入到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我省已有民族研究專家,將黎族竹文化作為一個獨立課題來研究,也有人建議大力發展竹子產業,以促進黎族百姓增加收入。(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尹秋艷 )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