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有王毅簽名的廣東省銀行瓊崖區流通券,右邊可辨“王毅”二字。經鑒定,流通券上的“王毅”與“海角”款刻的“王毅”筆跡同出一人。 蔡葩 翻拍
今天的讀者也許并不了解,看起來再熟悉不過的“天涯”“海角”四字,竟然隱藏那么多的歷史秘密,它們的題刻者和年代一直以來是探尋天涯文化的人們最感興趣也是引來學術爭論的話題。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黑白紀錄片《寶島游記》中第一次向外界披露說,“天涯海角”四個字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題。由于具有極高的話語平臺,此一說法曾風靡中國,影響深遠。但是,歷史真相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露出水面,顧不上話語者曾經的權威一時。
“天涯”、“海角”石刻非蘇東坡所書
蔡明康先生講述,196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考察“天涯海角”,之后題寫了“天涯海角游覽區”于石上,還有詩歌三首,這是天涯石刻群解放后增添的第一處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先生再次來到“天涯海角”,在校訂《崖州志》時知“天涯”二字為崖州知州程哲所題(見前文敘述),于是前后三次到“天涯海角”目驗。作為一代書法大家的郭沫若,憑目測便可判斷,“天涯”、“海角”分屬不同人的手筆,絕不可能是東坡所書。于是當即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天涯海角”為東坡所題的訛傳。為此,1962年,鄧拓先生曾撰《替〈寶島游記〉更正》一文,首度為“天涯海角”正名,并收入他的散文集《燕山夜話》中。
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指示,夏衍負責,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與珠江電影制片廠合作,用進口彩色膠片拍攝并用于社會主義國家交流的《南海明珠》在國內外上映,“天涯海角”不再說明為東坡所書,但“天涯”知其主,“海角”尚是謎,后來有關報道只是說“海角”二字是民國時期海南某位軍政要人所題。
比起1727年的程哲,“民國軍政要人”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前朝人物,而石崖上的“海角”二字清晰可見,要說考證它的題寫者并不是件難事,這當中到底隱含著怎樣的深層次的緣由?
“海角”石刻:哪一個“王毅”?
根據《三亞史跡敘考》(南方出版社 黃懷興著)記載,“1982年3月,時任崖縣(今三亞市)文化局長蔡明康、文化館長黃懷興曾攀崖考察,發現‘海角’石刻左下角‘王毅’字樣雖剝蝕,但刻跡依稀可辨。”
事隔20年之后, 三亞市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楊其元先生還曾組織“天涯海角”分公司于2002年1月31日搭起十幾米高的竹架,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首任會長何寶森先生等一同登石進行辨察,發現有兩個字豎刻在“海角”的左下方,由于石頭腐蝕風化,題刻年月已模糊不清,字跡已較難辨認,但最后拓片結果確認是“王毅”二字。可見,“海角”的題刻者和題刻年代一直是關注天涯文化的人們熱心探尋的大事。
對于這一發現,蔡明康先生說,雖是十幾米高度的石崖,海蝕風化剝落嚴重,但落款處還是可以看得見是“王毅”二字。然而,據史考,歷史上只有兩個可能題刻“海角”的“王毅”,一個是明朝年間的金石篆刻家“王毅”,此人曾在核桃上刻微雕“核舟記”,并將赤壁懷古刻于核舟上,名噪一時;另一個“王毅”,則是抗戰時期擔任海南島最高軍政長官的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將軍。到底是哪位“王毅”呢?
這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疑團終于在2001年到來的時候解開了秘密。喜歡收藏的蔡明康先生偶然收得“中華民國二十八年版”和“中華民國二十九年版”的《廣東省銀行瓊崖流通券》票面,這是當時唯一見到“王毅”的手跡題名,它與“海角”、“王毅”題款同出剛勁厚重之筆。對此,蔡明康先生講述,發現這一珍貴手跡是在2001年的夏天。“為了慎重起見,努力做到準確無誤以免誤導后人,我專門請有關書寫技術鑒定部門鑒定,把‘王毅’拓片和‘王毅’簽名放在儀器前,經認真鑒定,認定‘海角’款刻‘王毅’與《廣東省銀行瓊崖流通券》‘王毅’簽名同出一人即王毅之筆。由此可以確定,一直懸而未決的疑問終于解開了。”蔡明康先生長舒一口氣說道。對此一發現,蔡明康先生曾在2001年撰文記述。這樣,天涯海角景區這一核心人文景觀終于找到了它的題寫者,歷史疑案終于告白。
“唯戰能存”:“海南軍政要人” 的背后
據《瓊中文史》記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10日,時任瓊崖守備司令的王毅將軍,帶領部下來到瓊中縣和平鎮乘坡河邊層疊的巨石邊上,為鼓勵士氣,將軍飽蘸感情地寫下“唯戰能存”石刻,下款署“王毅”,這是海南少見的又一處王毅題刻。
蔡明康先生介紹說,1900年生于澄邁縣文儒鄉北雁峒排坡園村的王毅,是軍事教育家、國民黨將軍王俊的胞弟。王毅先后入學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工兵學生隊,保送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1930年冬回國。1938年10月,華南戰事爆發前,為鞏固廣州指揮中樞,原防守海南的張達軍長奉命調穗。張達軍長調離之際,派王毅代他任瓊崖守備司令職務,不久廣州淪陷,瓊崖形勢吃緊,國防軍全部上調離瓊,王毅臨危受命。1939年2月,日軍侵瓊,在無海軍和空軍配合、瓊州海峽被日軍封鎖、接濟幾乎斷絕的情況下,而僅以保安團和分散于各縣之壯丁常備隊八個大隊約五千人守衛瓊崖,王毅部隊處境極其困難。然而,王毅認為“毅之職責,在于抗戰”。他在對士兵宣講中反復強調“屈服必亡,唯戰能存”,并指出“唯戰能存”是全瓊崖抗戰的基本方針。
蔡明康說,最能說明王毅將軍與日軍決一死戰、為國舍家的一件事情尤其值得一提。1939年3月,日軍登陸海南之初,王毅的長兄欽寅被日軍拘捕,日軍如獲至寶,于是脅迫欽寅致函要兩弟(指王俊和王毅)投降,否則將被處死。王毅知道后,即刻轉報其四胞兄王俊:“國而亡家如何?”王俊復答:“請轉知長兄,應不惜一死,候我兄弟抗戰勝利后,方到墓前謝罪”。欽寅不為所屈,與日軍周旋,最終得友人暗中相助得以脫險。
王毅將軍與堅守在瓊崖的馮白駒將軍領導的瓊崖游擊隊(后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孤島抗日七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海角”石刻成于何年
研究入崖名人生平事跡的蔡明康先生以自己長年研究的成果做佐證,1945年,大約是10月,王毅將軍率領親信來到崖縣(即今三亞市),在今“天涯海角”景區游覽一番后,守土勝利的王毅看到石刻的“天涯”,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竟想添上“海角”二字,讓中國人詩詞歌賦、人生抒懷中出現最多的“天之涯海之角”變成完整一體。
“憑王毅的個性和才情,這一題刻時間很符合他當時的心境。2001年,我曾就此事專程請教當年已經90歲的原中共崖縣縣委書記、老紅軍孫惠公先生。孫惠公回憶,當年王毅從天涯海角景區回到榆林下榻處后,在一幫部下的簇擁下題寫‘海角’二字,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王毅手跡。但是有一種說法,以為‘海角’題寫時間為1938年11月。據《三亞文史》記載,時王毅回崖縣參加‘崖縣各界悼念抗日陣亡將士’大會,當時崖縣有四名營級以上軍官在外地陣亡,會后王毅懷著悲憤的心情匆匆走了。在此心境下,怎么有閑暇去暢游天涯勝景?1946年起擔任中共崖縣縣委書記的孫惠公也是讀書人。孫惠公以歷史見證者的身份十分肯定地說,1945年以前他沒有見過石刻‘海角’,也沒有看到有關記載。作為崖縣地方的行政長官,孫惠公長年在天涯勝景一帶工作和活動,他的說法具有歷史的真實性,也應該視作‘海角’題刻的準確時間。”蔡明康不容置疑地說。
可惜的是,在留下“海角”二字不久的1949年農歷12月30日晚,王毅將軍由上海乘太平輪赴臺灣,擬先安置眷屬,再赴海南就職。不料輪船開到舟山群島附近,于黑夜中被中興輪攔腰撞沉,王毅喪生,年方49歲。蔡明康以一個地方史治者的公正態度說,由于種種原因,王毅將軍“海角”題刻的事情被有意無意地隱去了,用孫惠公當年的話說就是,在階級斗爭年代,誰敢提起國民黨將軍王毅二字?為了給天涯勝景一個“好名聲”,知情者誰敢說出真相?話說到此,就不奇怪為什么一個考古上很簡單的問題,會在日后變成歷史的疑案了。
主講專家 蔡明康
三亞市文化局原局長、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原《三亞文史》主編。曾獲“海南文學十佳開拓者”稱號。出版專著《斑竹橫吹》、《春水綠波》、《海天溫筆》等。
這是一個古往今來引無數英雄競朝拜的地方。這是一切都在等待重新發現、有待考證的地方。以摩崖石刻聞名的“天涯海角”,千百年來它所積淀的“天涯”文化,閃耀著曠古的光芒,隱藏著諸多歷史的秘密,成為中國摩崖石刻群最引人探索與發現的文化地理奇觀之一。“天涯”兩字為1727年程哲所鐫刻。那么,“海角”二字到底何人所刻?傳說中的那個“海南軍政要人”到底是誰?這一謎底直到前些年才被解開,個中緣由反襯出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公正。這一講,我們再次請來三亞文史專家、原崖縣(現三亞市)文化局局長蔡明康先生為我們解析。(記者 蔡葩)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