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城鎮古稱崖州,距三亞市區42公里,是中國最南端的古城。崖城是三亞第一大鎮,方圓514平方公里,地區人口14萬。古崖州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置,宋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墻,后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中國古代陸地南極的一座堅固城池,為保疆安邦、管轄南海作出了歷史貢獻。崖州古城世稱“詩禮之鄉,文化重鎮”。歷代的文人墨客,圣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放謫居地,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南遷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到了明清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蘇杭”的盛況。
千年古鎮凸顯濃厚的文化內涵
走在崖城的大街小巷,都可看到許多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東關街和保港的騎樓式歷史街區,孔廟、水南村的盛德堂、清代林纘統故居,三姓義學堂等。據來崖城考察的文物古建專家介紹,崖城的古民居建筑,有很重要的保護和利用價值,因為它們是我國非常有特色的現存古民居群落,如古民居屋頂的坡面“接檐”,在我國古民居建筑形制中獨一無二,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何擎國告訴記者,目前許多100多年以前的古建筑因為年久失修,大多已經破敗不堪,或者已經頹廢只剩下一些斷垣殘壁;唯有保港東興古街的騎樓式古建筑群落,由于修建時間相對較晚,且大多是兩三層樓的磚石結構樓房,因此這條古街的古建筑保存相當完整,它們默默聳立在新興的樓房群落里,仿佛要向人們訴說崖城昔日的繁華。“崖城現存文物還有古城池南門、崖城學宮、迎旺塔、盛德堂、廣濟橋、熱水池、萬代橋及眾多的館藏和家藏文物等,這些都是古崖州豐富的歷史文化的有力見證。”土生土長的崖城人——市歷史文化名鎮管委會副主任黎月光說,目前三亞全市90多處歷史文化遺產(文物點)中,崖城就占了65處。
受悠久歷史文化的影響,現代的崖城文化氛圍濃郁。崖城人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勤勞肯干,頗具慧能。“崖城地區的農民很多人喜文習字,也極勝詩文書畫琴棋,尤其懂書法者頗多。”居住在城西村委會的80多歲退休老教師鄭紹恩告訴記者,崖城居民成立了農民詩聯社、書畫社和詩詞楹聯協會,農民們的詩文書畫創作極為活躍,這便是崖州學風的世代傳承。“崖城還是一個非常包容的地區,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移民。”
“崖城雖遠離中原,卻倍受中原文化的潤澤,成為當時海南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在崖城鎮政府工作多年的干部肖林鈿稱,當時從中原、福建沿海一帶遷居過來的漢人,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漁業、農業技術和商貿理念,而且與東南亞一帶開展“三通”,使崖城成為當時的著名商埠,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如當時的漢、黎婦女織出彩色床單幕布的“崖州被”,就是經過通商而聞名世界的。
名人輩出的古崖州
翻開塵封已久的歷史,一群群崖州名流逸士“破紙”而出,迎面走來,個個像星辰閃爍,光照天涯,震撼中原,他們以其文明和智慧垂青于史,激勵后世,為人所傳頌。
遠古的崖州因為遠離帝京,孤懸海外,是邊陲蠻荒之地,成為千百年來歷代貶黜罪臣流放之地。據典籍記載,從漢代到明朝,被貶黜流放到崖州的賢相名臣學士有15人,其中有10人長年居留今崖城鎮的水南村,包括唐高宗太子冼馬兼侍讀劉納言、唐代兩朝宰相李德裕、唐代宰相韓瑗、北宋太祖時的宰相盧多遜、宋仁宗時的宰相丁謂,南宋參知政事趙鼎、李光,秘書少監、起居郎胡銓,元代宰相王仕熙,明代廣東電白名儒莫蔡等。他們大多是中原杰出人物,被貶謫流放崖州期間,傳播中原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濃郁的文化氛圍,使崖城歷史上名人輩出。如宋朝的名賢陳中孚、裴聞義、陳國華;明代的鐘芳被稱為嶺南巨儒;特別是清朝的舉人林贊統,與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參與戊戌變法,成為崖州兒女的驕傲。崖州大批本土學子走出崖州,走出海南島,沿著前世貶官們來時的路來到了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心,施展自己的抱負與理想,在歷史的進程中,打下海南文化人的深深印記。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