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平民居的宅院前門。 (記者 程范淦 攝)
保平村何家,63歲的主人何紹奎拿出了何氏家譜講述著家族史。
保平村民居院落里的古井。
海南民居探源
在三亞崖城保平村,至今存留著70處、210間明清民居建筑,讓人有了馬上趕去探訪的好奇之心:這是同一個大家族的房子嗎?村里連片的民居為何能保存百年以上?帶著疑問,12月中旬,海南日報記者及海南大學研究員閻根齊和三亞市博物館館長孫建平同行,探訪了保平村。
保平村明清民居斑駁的圍墻,布滿歲月的痕跡。
村東鐵爐塘,村西波浪河,位于三亞崖州西南方向“兩河流域”的保平村,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史料記載:唐代李德裕流放海南時曾居古崖州畢蘭,后來寧遠河水沖畢蘭,村民向北移居。加之后來不斷遷來的居民,在原畢蘭村村北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莊。村民為村莊取名為“保平村”,希望能夠保世代平安。
冬日的保平村,四周靜謐,穿過不足兩米的小巷,海南日報記者登上民居間一幢三層小樓之頂,連片的明清民居盡收眼底,灰色的屋脊如起伏的丘陵,青磚藍瓦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錯愕間,讓人恍惚回到了百年之前,長衣短褂,徜徉街間。
彩繪精美雕工細
村民沿著東西走向的海榆西線筑起的新房,擋住了距離國道僅50米距離的明清民居。人們走過小巷,青磚藍瓦,斑駁墻體,典雅門樓,即入眼簾。門樓的額上塑著方正的字體,前堂廊下還留著斑駁可辨的喜鵲彩繪,處處顯示著建筑的古樸。走進屋內,木隔板,穿斗式的梁架,更是印證了建筑的久遠。
海南日報記者入戶查看之際,發現目前保存相對完整的是一處張家宅院,側門、前堂、左右廂房、后寢等一應俱全。站在門樓前抬眼望,門樓的額上正中是圓形的“雙喜”,“雙喜”的上方是卷冊,卷冊兩旁各有一只展翅的蝙蝠,寓意“雙蝠(福)臨門”。
閻根齊研究員解釋:卷冊象征著祈福家里的讀書人將來能中科舉,獲得高官厚祿;卷冊上彩繪的梅花以及喜鵲,寓意為“喜鵲登枝”或者“喜上眉梢”。
記者約略估算了一下:如果算上損毀的門樓,這處宅院占地面積達到兩畝,建筑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可見“張家大院”剛落成時的“盛裝”。
村中多處老宅還存有精美的雕刻工藝,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的一處陳家宅院,一尊完好無損的神龕掛在正屋的櫞下,工藝精細,四周雕滿雙鳳朝陽,罩角處掛著瓶形木雕。
其中一處的蔡家宅院,有多處彩繪或鳥獸,或花草,或文字,栩栩如生。前墻的上部塑喜鵲登枝圖案,左右半廊的額上各有卷冊,前堂頂梁的兩端是兩朵盛開的牡丹花浮雕,寓意“富貴吉祥”。閻根齊告訴記者:此民居多處彩繪寓意“多子多孫”,山墻墻楣上還有石榴、玉米、南瓜等彩繪圖案,都有“籽多”之意。
保平貢生齊爭輝
“崖城多老爺,保平多貢生”,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的保平村人,素有重視文教的傳統。64歲的瓊州學院退休老師張遠來說。
張遠來查閱的相關史料顯示:從明代永樂年間到萬歷年間,保平村一共出了32位貢生,其中18人到全國各地任職。整個清代,保平村出了10個貢生。
重視文教的傳統也體現在民居的建筑上,何家宅中院尚有保存完好的“明經第”小門樓。建“明經第”的是生活于清代同治年間的何大稱。何氏家譜上詳細記載:清授明經進士的何大稱,鄉謚謹厚,少承家學,銳志讀書,“以圖治生之計,拓園植椰榔,萬株積綠。不僅善積資產復又蓄而能施五都,籌設高級小學,慨然捐巨金”。
“銳志讀書”的信條至今在何家奉行。目前還居住在“明經第”的是何大稱的孫子、今年已經63歲的何紹奎。何紹奎說:“三個哥哥讀了大學后,全部分配在外地上班,自己的兒子2004年夏天中國礦業大學畢業之后到廣州工作。”
依靠求學走出去的保平村人,把建設家鄉當作最緊迫的事情。兩年前,在三亞市區工作的保平村人,聚在一起謀劃修建村里的入戶道路。從“張家大院”走出來的張俊球、張俊山分別捐出2萬元、1萬元,帶著大家一起操持著修路的事情。
保平村里看稀奇
在記者探訪保平村之后數日,在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何擎國拿出一幅繪制于清朝乾隆年間的崖州地圖,指著給記者看,地圖上面已經有清晰地標注———“保平村”。
張遠來告訴記者:村中張家的遠祖起源于河北省清河縣,后來遷到福建,繼而遷到廣東惠州,在明代萬歷年間來到保平村。
此后,各地來到保平村的人們,開始在保平村興建住宅落地生根。
年代久遠的保平村,還有史載的稀罕事兒。據《崖州志》記載:光緒元年七月,保平鐵爐塘塘水發光,宵可照讀。掬之,則掌如散珠。取其水潑暗室中,亦白如銀。三月不絕。越三年,再光一旬云。對此,張遠來以及張俊球、張俊山兄弟都向記者說到:在1970年的時候,記載中的“鐵爐塘塘水發光”再次出現。當時,不少三亞市區的人們都趕赴保平村看“稀奇”。
保平書院鬧革命
海南日報記者在保平村斷斷續續采訪了半月之余,一度困惑———很多村民對于保平村村史和家族先人知之甚少。后來,64歲的瓊州學院退休老師張遠來彌補了這個缺憾,近幾年他一直收集和整理保平村村史。
張遠來目前擔任三亞市崖州民歌學會會長,他說起《崖州志》中有記載:“保平人張邦玉常著詩歌以訓迪弟子。”而張邦玉正是張遠來的先人。
從2003年夏天開始,張遠來帶領一個業余的攝影愛好者來到保平村。他請求這名攝影愛好者把“全部的老民居拍攝下來”(當時尚無明清民居建筑群的說法)。到了現在,當時拍攝下來的建筑已經拆除了一些。“只要有照片,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修復起來。”現在,張遠來已經開始對明清民居的一些住戶開展調查。喚起對一段歷史的記憶,需要像張遠來這樣的執著人。
“特別是在近現代,保平村有多名參加革命的積極青年,成為‘瓊崖烽火中的共產黨員’。”張遠來說。
記者在保平村的多幢老宅中見到了革命烈士何紹堯的故居,老宅距今已有200多年,門樓已毀,屋頂有鎮宅罐。67歲的何宗信是何紹堯的兒子,“在我兩個月大時,父親就光榮犧牲了。小時候媽媽多次告訴我,在這間正屋,父親曾經多次組織了婦女學習班。”
1927年的春天,保平人麥宏恩、何紹堯、李福崇等青年在村里的保平書院建立了保平黨支部。當年4月15日,麥宏恩在廣州被捕,三個月后就義。臨死前寄回家的家書中“雖虧男一死,喚醒世界人類共爭自由,以革命之血換得自由之花”的革命豪言,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頌。1941年秋,在偵察日軍活動中何紹堯壯烈犧牲。
民居存世說因由
大片明清民居因何保存至今,張遠來分析:首先就是房屋的產權不屬于一個人,往往歸屬多個兄弟,不便隨意拆除;其次是上世紀末村民蓋新居時,大家都選擇到臨近海榆西線的地方,沒有人去動老房子;再加上不少村中之人外出求學就業后,這些老房子就被當作“老家”的標識,便少有拆除。
記者在村里探訪時發現,民居中一小部分至今還居住著村民,而相當部分的房屋則是“鐵將軍把門”。村里的居民說,這些房屋常年無人居住,只是一個空空的院落,屋內也已經沒有原來的家具。
據張遠來收集的相關史料,明清時期的保平村,村民以農耕為生,少有捕魚。
現如今,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在保平村的多個層面顯現。部分保平村民遷出后,沿著海榆西線建起新房,不少人家開了五金、農資門市店面,還有三兩家的粉湯店。
海大研究員閻根齊認為,這片矗立的明清民居已經經歷了百余年的風霜,至今還有居住其間的人們。已邁入了新世紀,對于一個有著如此傳統的、連片成形的村莊,應該有著可供后世研究的范本意義。(記者 郭景水)
保平村明清民居 開發與保護值得關注
海南日報近日關于崖城保平村發現連片明清民居的報道,連日來引發游客、媒體絡繹不絕的造訪,該村干部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陪著來訪者進村入戶參觀。開始進入公共視野的保平村明清民居,它的開發與保護引人關注。
在探訪這片民居之際,對海南古代建筑多有研究的閻根齊反復說:如此連片而建的明清民居,在海南還是第一次發現。三亞市博物館館長孫建平首次來到這個村子,走訪之間也嘖嘖稱奇。
“沒有民眾史的歷史是殘缺不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代民居作為鄉土社會的史書,正好可以補充缺少記載的歷史。”海南大學研究員閻根齊如是說。
閻根齊和三亞市博物館館長孫建平,目前正在合作編寫三亞市文物志。他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已決定將保平村明清民居納入三亞市文物志的條目。
中國近現代建筑大師梁思成曾經用歷史解釋建筑。而今,我們要用建筑來解釋歷史,不光局限于他們的美感,更要突出其歷史見證的價值。
有資料顯示:從1980年代末開始,全國2800多個古鄉鎮就不斷面臨“遷舊建新”、旅游開發的考驗。近十年,更是經歷了空前迅速的、徹底的改造。
一座座古村落在極短的時間里消失,與之一起失去的是,不僅是建筑本身,還有那些蘊含其中的古老生活狀態和文化歷史記憶。而文物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使它一旦失去便永久失去,任何的復制品都不可能有相同的價值。
有關學者認為,當地的父母官應該是鄉土村落的守衛者。但是實際上,很少有人會真正從保護的角度去考慮文化遺產問題,因為文保工作沒有立竿見影的GDP,拆老房子修新房子成為三五年任期內最容易表現的“政績”。
“在民居的保護上,地方官員如果‘瞎作為’,比‘不作為”后果更可怕!”有學者這樣呼吁。
不容忽視的現狀是:無人居住的民居自然毀壞的程度非常快,保平村許多無人居住的民居,風化程度很是堪憂。不少人開始提出這樣的觀點:能不能在保護民居與興旺鄉土文化旅游之間尋求平衡,實現和諧發展。
絡繹不絕的造訪盛景,什么時候可以轉化為具體的保護行動,體現出頻繁造訪的實際價值?(記者 郭景水)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