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黃文是瓊山東營人,少年時代便在農村科班館學藝,師承各家,素有瓊劇界“海南第一須生”之稱。作為省瓊劇院創辦的最早“功臣”,1950年代王黃文親身踐行了新中國最早一輪的瓊劇改革,并傾盡一生心血為瓊劇事業的振興、革新與發展盡心竭力。
下決心廢除“排場戲”
近日省瓊劇院原副院長鐘少彪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王老所創辦的集新劇團,為瓊劇藝術從草臺班走向高雅藝術殿堂開辟了道路。”
瓊劇是海南本土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可以說,在上世紀中葉以前,瓊劇是海南人文化娛樂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形式。然而,新中國建立之初,瓊劇的發展卻面臨著困惑的境遇。
上世紀50年代,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戲曲工作方針的指引下,國家在1951年頒布了《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談起王黃文創辦集新劇團的情景,鐘少彪難掩內心激動,“集新劇團成立于1952年,當時劇團集結了陳華、紅梅、王正堂等一大批瓊劇精英人才,生旦凈末丑行行俱全,先后上演了文化部推薦的《梁祝》、《白蛇傳》、《秦香蓮》等劇目。王老作為劇團主要負責人,成功扮演《秦》劇中‘包拯’一角,贏得了‘海南第一須生’的美譽。”
任何新生事物被認同,總要經歷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瓊劇戲改之初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年活躍于瓊劇評論舞臺的周虹向記者講述了王黃文力排眾議,將瓊劇引向新生的一段故事。
“建國之初,以私營班社演‘排場戲’唱‘白肚齋’的瓊劇界經營慘淡。王老創辦的集新劇團推出《孟麗君》一劇,得到觀眾的青睞。此時,海南瓊劇界正在貫徹中央戲曲改革精神,戲改領導小組鑒于《孟》劇存在不健康內容,通知停演。集新劇團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即鬧開了鍋。”
50多年前發生的事情,周虹仍記憶猶新,“當時王老態度很堅決,就是要毫無保留執行戲改小組指示,他請來編劇、導演,對原來需要3個通宵才能唱完的《孟》劇進行修改,把演出時間壓縮為3個多小時。這是集新劇團第一個有臺本、有編導的劇目。”
修改后的版本,令集新劇團的演出好評空前,票房大漲。王黃文也看到了戲改的方向和前途,他認為這就是新舊瓊劇的分水嶺,下定決心要廢除“排場戲”。
挖掘整理優秀劇目
傳統瓊劇演出中,“白肚齋”是一種即興的演出方式。“戲改”之前,各戲班為了搶演新戲,濫編濫演之風也越刮越烈,成為瓊劇舞臺的一大奇觀。
為了克服“白肚齋”所帶來的生硬冗長、太過隨意的缺陷,王黃文帶頭背誦臺詞,建立起監督制度,他還自己出資買來發電機,改善舞臺燈光效果,重新設置規范演員唱詞的幻燈字幕。
在踐行戲改方針的過程中,王黃文十分重視對瓊劇優秀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工作,把瓊劇第一代編劇石萍、林松軒等人整理的傳統戲《狗銜金釵》、《賣胭脂》、《搜書院》等盡收其中。這些劇目,在排練演出后令瓊劇舞臺面貌煥然一新,集新劇團也因此第一個獲得了“民營公助”的殊榮,為之后省瓊劇團乃至省瓊劇院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合瓊劇人才隊伍
王黃文領導下的集新劇團,在推動瓊劇戲改的過程中,挖掘了大量可圈可點的好劇目。1956年,經廣東省文化局批準,集新劇團升格為國營廣東瓊劇團。1959年1月,又以其為核心,合并海口瓊劇團和文昌聯合瓊劇團組成廣東瓊劇院。
廣東瓊劇院,是新中國設立的藝術殿堂。在改人、改制整合隊伍過程中,王黃文表現出非凡的膽識氣魄。
“王老憑著對藝術的赤誠,力排眾議,大膽起用了一批藝術新人加以培養和呵護,從而涌現出像紅梅、陳育明、白燕等一批藝術造詣深厚的瓊劇明星。他還特別重視瓊劇編劇人才隊伍建設,把當時海南一批文學精英吸引到瓊劇隊伍中來,充實了編導力量。”鐘少彪說。
王黃文受廣東省高教局委托,在1959年9月舉辦了瓊劇青少年演員、音樂員培訓班,分設2年、5年學制,專業課文化課齊頭并進,開啟了正規瓊劇藝術教育的路徑。這期瓊劇培訓班,遴選吸收了一批演員、樂手,壯大了劇院的藝術陣容。后來海南創辦的瓊劇學校,首批藝術師資和學生,大都來自這個培訓班。
時任廣東省瓊劇院藝術室編劇的鐘少彪,在王黃文提攜下邁出了編劇生涯的關鍵一步。“我在當年學習編劇業務時,整理創作首本傳統戲《赦駙馬》,王老審閱后批示,‘此劇思想性藝術性俱佳,請二團即行排練’”。
1957年、1960年,瓊劇兩次晉京演出,瓊劇《紅葉題詩》拍成電影,在瓊劇發展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57年,王黃文受國務院邀請,參加首都人民“五一”國際勞動節慶祝活動,光榮地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觀禮臺,這也是作為當時瓊劇界領軍人物的王黃文一生所獲得的最高禮遇。
上世紀50年代末,王黃文領導的集新劇團從民營、民營公助到國營,完成了體制三級跳,他本人也從舊社會的苦藝人成長為創新瓊劇藝術的先驅者,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家。
毀家紓難建戲院
記者日前在省瓊劇院宿舍見到了王黃文先生的后人,女兒王小文與女婿胡俊杰夫婦。兩位同樣已退休的致力于瓊劇事業的藝術家,緬懷起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
王小文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兩張王黃文在瓊劇《轅門罪子》和《十五貫》中的劇照。“文革中,父親的藏書和照片都被抄走了,現在家里能找到父親的照片,只有這兩張了。”
王小文受父親影響,12歲就步入梨園,她不僅能演旦角,還能反串小生行當。王小文從藝三十多年,曾經成功塑造《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秦香蓮前、后傳》中的秦香蓮、《啞女告狀》中的掌上珠等幾十個不同性格的藝術形象。
“從我兒時記事起,就感覺父親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很少顧及家里。”談起對父親印象最深的往事,王小文向記者講述當年父親毀家紓難,籌款建戲院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集新劇團的藝人們節衣縮食,好不容易建成了一座竹筋劇場。后來因為海口市拆遷需要,竹筋劇場決定遷至解放西路(現海口市文化宮)建廣場戲院。
“因為沒有了戲院,演員們心情焦慮。父親一面安撫演員,一面籌措資金重建戲院。父親的苦心焦思,得到了母親吳秀英的支持,母親把積攢一生的金銀首飾都捐贈給了戲院建設。”王小文回憶道,母親捐獻首飾的義舉,感動了全團藝人。隨后,陳華、王鳳梅、王廣花等人的家屬也紛紛慷慨解囊,全團藝人也掀起了一場以工代資建戲院的熱潮。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現海口市工人文化宮所在地建起了廣場戲院。
“在父親以團為家精神感召下,全團齊心努力,堅持白天建院,晚上排戲。戲院一建成,劇團就上演了幾個新劇目。于是,造就了一個歷史機緣:1956年時任國家外交部長的陳毅來瓊在廣場戲院看戲,對劇團演出大加贊賞,便推薦瓊劇首次晉京向國家領導人作匯報演出。”王黃文的女婿胡俊杰回憶岳父當年的功績,內心充滿敬佩之情。
家教嚴格不徇私情
王小文是王黃文的獨生女,作為中國劇協會員,她曾經擔任過省瓊劇院一、三團團長。王小文在《紅色娘子軍》中扮演吳清華,她還代表廣東戲劇界到北京參加全國文藝匯演。
王小文回憶父親當年的言傳身教記憶猶新,“在我眼中,父親慈祥又嚴厲。對我在專業上的表現,父親一直要求嚴格,他常教導我要能吃得‘苦中苦’。”
當戲劇演員是很苦的,每天都要練功吊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王小文回憶,當年自己無論從唱功的發聲練氣,還是在翻、撲、跌、宕中,父親都對自己嚴格要求。也正是兒時扎實的基本功,為王小文日后專業上的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黃文做為當時瓊劇院的主要領導,在日常工作中一心為公,不徇私情,直到他因病去世,家里仍是清貧,女兒女婿只有借錢為他料理喪事。
1988年10月,73歲的王黃文因病住院,在彌留之際,他仍有所眷戀。知父莫如女,王小文看出了父親的心思,說:“父親,我唱句瓊劇給你聽吧!”沉默片刻之后,王小文唱起了父親飾演《秦香蓮》中包拯的一句高尖:“陳世美你太躁暴,亂鬧公堂犯律條……”女兒音韻繞梁,父親含笑瞑目。(作者 魏如松 通訊員 錢漢堂 王業茂)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