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呼吁,海南發展高爾夫要與國際接軌,但要按原則控制性的發展,開發一個活一個,突出特色化。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博鰲亞洲論壇會址旁的高爾夫球場。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在后工業時代,休閑經濟、體驗經濟將占越來越多的分量。國際旅游專家指出,能將旅游、體育、休憩、社交、回歸自然融為一體的休閑方式,首推活躍的高爾夫運動。
3月18日,2010博鰲國際旅游論壇的第一個“開場鑼鼓”———2010海口高爾夫與旅游主題論壇將在觀瀾湖海南火山巖度假區舉行。屆時,主題論壇將重點圍繞高爾夫產業與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系為主題展開交流和探討。
這是一張全世界流行的綠色名片。
在“后工業時代”,休閑經濟、體驗經濟將占越來越多的分量。國際旅游專家指出,能將旅游、體育、休憩、社交、回歸自然融為一體的休閑方式,首推活躍的高爾夫運動。
具有得天獨厚資源優勢的海南,是全國最適宜發展高爾夫的地方之一。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推進,海南勢必將成為未來中國休閑旅游高爾夫的重地,為海南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強大動力。
一個驚人的速度:
18年建成26家球場 從今年3月10日起,南麗湖高爾夫球會開始封場,對球場進行脫胎換骨的升級改造。促使投資方作出這個決定的,除了與整個南麗湖旅游區的高端定位相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早期建成的高爾夫球場顯然已經不適應高端客源的需求。
1988年,趕著大特區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謝水吉從臺灣來到海南創業。4年之后,他在海口美蘭區建起了海南第一家高球場———海南臺達高爾夫球會。此后,臺達、東山、伊必朗、南麗湖等球場相繼問世,掀起了海南第一輪高球場建設熱潮。這些球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由臺商投資,加之當時海南土地便宜,這些球場很快便收回了投資。
如果說,臺商在海南投資建設高爾夫球場是“歪打正著”。那么,1996年1月1日,中國度假休閑游開幕式在三亞亞龍灣又掀起了海南第二輪球場建設熱潮,涌現了博鰲鄉村、亞龍灣、南燕灣、美視、西海岸、紅峽谷等高球場。與早期的球場不同,這些球場是為高端度假客源打造的新產品。
伴隨著大特區開發的腳步、旅游的紅火,海南高爾夫球場數量和球洞數一直呈不斷增長趨勢。目前,海南已開業的高爾夫球場有23家,包括即將試營業的觀瀾湖海南火山巖度假區A、B、C三個球場,海南可以迎賓打球的高爾夫球場已達26家。
這些球場以南、北兩頭為中心,大多分布在東海岸沿線的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逐漸形成海口、博鰲、興隆、三亞四大片區,擁有濱海型、田園型、湖濱型、島嶼型、山地型、綜合型、火山巖型等不同球場特色。
“從全國范圍來看,海南高爾夫從球場風格、經營類型、產品營銷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豐富了中國高爾夫的整體特色,為全國高爾夫市場的形成、職業高爾夫運動的發展、高爾夫旅游的崛起作出了貢獻。”省高爾夫協會副主席、三亞亞龍灣高爾夫球會總經理陳亞雄說。
一張特殊的名片:
旅游度假高爾夫 雖然,海南擁有高爾夫球場數量已排在全國前五名,僅居廣東、北京和上海之后。但與這些省市不同,海南高爾夫走的是“旅游度假高爾夫”路線。
據海南高爾夫球場協會統計,目前海南本地常打球的高爾夫人口約在3000—5000人之間,打球客人主要來自島外。狹小的本地球手難以支撐海南高爾夫市場,必須依靠旅游度假者的到訪來彌補本地打球人口的不足。加之優美的自然風光、完備的度假設施、不同檔次的消費,使海南高球場漸漸走出了一條“旅游度假型球會”的經營之路。
旅游產業的脆弱性,同樣也體現在旅游度假高爾夫產品中———淡旺季分明:旺季時各球場人滿為患,難以保證打球的品質;淡季時又“吃不飽”,相互打價格戰。海南高爾夫球場協會會長、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高爾夫球會總經理劉炳和說,每年的12月至來年2月,由于國內北方和亞洲北部地區球場因下雪大多封場,大批球客紛紛轉到四季如春的海南打球,這4個月便成為海南球場的經營旺季;而每年的4月至9月,這些地區的球場恢復打球,這6個月成為海南球場的經營淡季;而3月、10月則為經營平季。
從2002年開始,海南文化國旅將業務轉向接待國內外打球游客。前兩年,文化國旅總經理唐南海參加上海旅交會,海南風格迥異的高爾夫球場深深吸引了德國旅行商。然而,一問到航班問題,剛剛萌發的合作意愿隨即熄滅。“對于歐洲市場,海南高爾夫還處在潛伏狀態。”唐南海幽默的話語中透著無奈,“制約海南高爾夫市場開拓的一個主要瓶頸就是航線。前幾年,海南高球客主要來自韓國高爾夫團和日本、港臺等地,從去年開始日本至海口、三亞的航班全部取消,日本球客幾乎絕跡。再加上金融危機沖擊,韓幣貶值,也擋住了韓國球客來海南進行高爾夫消費的腳步。”
即使球客進入后,海南的地面接待也無法實現無障礙旅游。唐南海說,高球客一般都是幾個人的小團,需要高檔的小型旅游車負責從機場到球場及球場之間的穿梭接送,而小型旅游車恰恰是海南旅游交通的短板。去租賃公司租自駕車又不能配備司機,只能球客自己開車,由此造成了很多不便,也增加了消費成本,影響旅游環境。
作為旅游產品,海南高爾夫面臨的困境其實遠不止這些。
一只重要的引擎:
帶動綜合服務業 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誰又能否認,高爾夫在世界度假旅游產品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高爾夫是很好的旅游資源,據不完全統計,高爾夫旅游愛好者的消費支出是一般旅游人士的5到10倍。”劉炳和認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高爾夫發揮的是引擎作用,將直接帶動航空、酒店、餐飲、會展、零售商業、媒體廣告等綜合服務業發展。如果把高爾夫和海南品牌景區、景點相結合,與海南保亭等地的溫泉、森林資源相結合,都將為海南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高端客源搭建全方位的旅游平臺。
“目前海南高球市場現狀,是競爭不充分的結果。”唐南海認為,只有高球場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才會細分市場,形成產業競爭,包括服務、公共球場在內的其他配套自然就會跟進。
日前,海南一些旅游專家及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都傳遞出一個信息,海南發展高爾夫產業要在適度基礎上創造出高爾夫旅游度假品牌。“一個地方要建成什么樣的旅游目的地,產品永遠是主題。”省旅游委副主任陳耀認為,海南應利用獨特的島嶼條件和荒坡地塊來改造高球場,形成不同特色的高爾夫產品,在進度上要保持與海南整體旅游同步,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客源市場支撐。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長楊哲昆呼吁,海南發展高爾夫要與國際接軌,但要按原則控制性的發展,開發一個活一個,并作出特色化,與當地的人文生態環境相結合、相和諧。因為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市場支撐,高爾夫產業很難健康發展。
畢竟,高爾夫產業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在高爾夫運動的帶動下已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產業結構網。眼下,闊別奧運百年的高爾夫球又重返奧運大家庭,成為2016年和2020年夏季奧運會比賽項目。業內認為,入奧將使高爾夫運動走出高端消費的誤區,這將深入推動高爾夫運動的健康理念,有利于高爾夫產業的發展。
“從世界旅游看,休閑度假游一定分布在兩極———最熱和最冷的地方;從國內休閑旅游看,云南和海南將是未來休閑旅游高爾夫的重地。”陳亞雄認為,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全國最適宜發展高爾夫的地方之一。從產業戰略和時代發展的高度,海南應把高爾夫當作一項綜合性產業來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