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岸一路行來,是以逐漸清晰的面目呈現于世人眼前的。
從2007年海口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大海口“東優”發展戰略,到2008年通過海口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評審《海口市江東組團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東海岸國家級旅游區藍圖日漸清晰。
2009,連接海口市新埠島與東海岸片區的“新東大橋”路橋工程正式啟動。而東海岸“江東組團”重點規劃的景觀路主干道濱海東路也在不久前通過專家評審,即將動工。
從純生態海岸到規劃的國際濱海新城,東海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真正實現,需突破諸多交通和配套障礙。眼下,海口新東大橋開工即將啟動,東海岸區域牛市時代正式來臨……
無橋不海口:橋修到那兒,海口城市就擴張到那兒。
海口的城市發展史,就是一座座橋梁興起的歷史;每一座橋梁,都給海口帶來了新的區域拓展和新的價值準入機會。
■1984年,橫跨南渡江兩岸的南渡江大橋建成,其東接美蘭機場,貫通瓊北東西部地區,直接推動了海口航空港片區的區域開發進程。
■2003年,瓊州大橋通車,進一步拉動了“一帶兩岸三區”的江東新區建設。
■2003年,世紀大橋建成通車,其連接海甸島和龍昆北路,將至海口中心商務區區域時間大大縮短,直接推動海淀外環高端地產的發展。
■2006年,海瑞大橋建成通車,其東接江東新區、桂林洋開發區、美蘭國際機場及海文高速,西連接瓊山老城區、西線高速路等,對發展海口市經濟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繼上述海口四座大橋之后的新東大橋正式啟動后,這又將帶來海口東海岸區域的怎么一番景象?

海口向東看:世界的東海岸,129平方公里國際濱海新城 整個海口東海岸“江東組團”依托得天獨厚的濱海生態資源優勢,及零工業污染的生態文化城市定位,規劃為國際一流的濱海城市居住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規劃總面積129.3平方公里,是大海口“東優”戰略的核心發展區域。
區域按“兩帶一區五片”結構進行功能布局:“兩帶”指依托北面20公里海岸帶,規劃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利用14公里濱江帶,開發沿江居住區。“一區”指桂林洋科教及產業園區。“五片”指規劃范圍內的五個建設片區,即以發展星級度假酒店和居住為主的東營濱海片區;以發展旅游度假為主的紅樹林片區;以發展居住和辦公為主的沿江生活片區;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風情小鎮為主的桂林洋工業片區;以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為主的高教片區。
其中,東營濱海片區在北部沿海布置五星級酒店,在沿海中心位置規劃一大型觀海廣場,在觀海廣場北部軸線的海面上規劃一海上觀光塔;沿五星級酒店外圍以南用地規劃為一類居住,沿一類居住南部外圍布置二類居住;在東營河入海口處規劃一游艇碼頭;在西面濕地處規劃一體育休閑綠地和一處國家級漁港;同時在瓊山大道中心位置配套商業、醫院、學校等設施。
海口新東大橋:打通“東優”發展的“任督二脈” 2009年11月,連接海口市新埠島與東海岸東營濱海片區的“新東大橋”路橋工程正式啟動。新東大橋全長908m,橋寬30.5米,按雙向六車道設計。
新東大橋路橋工程的啟動,將與瓊州大橋、海瑞大橋形成“三橋并立”格局,使整個東海岸板塊與海口中心組團實現北部、中部、南部的緊密連接,意味著東海岸與城市中心區的交通動脈,在原有的瓊州大橋基礎上,呈現雙線并行、“任督二脈”的格局,距傳統城市中心區將“更近一步”。
特別是位于東營濱海片區,數千畝規模的東海岸中央別墅區(CVD),包括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