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五指山市水滿鄉一間酒店敞亮的大廳內,海口市農墾直屬第三小學四年級的蔡予晨和來自海口市各小學20多位小伙伴們低著頭、伸直雙腿,在五指山黎錦非遺項目代表傳承人王秀麗等老師悉心指導下認真編織著手中的黎錦,她們期待完成人生的第一幅編織作品。
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介紹,五指山市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經開展的非遺項目進校園的課程有7項,其中《黎錦校園實踐課程》、黎族竹竿舞在五指山地區全部中小學普及和覆蓋。為了培養更多的“小傳承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連綿不斷的傳承下去,對外講好五指山非遺故事,舉辦了2020年首屆五指山非遺黎錦公益研學活動。
?
研學活動由五指山市旅文局主辦,五指山市文化館、海南吳夏文化體育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活動內容豐富,走進五指山,了解五指山根據地的歷史意義,探尋山城新貌,在五指山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黎錦的紡紗、染色、織造和刺繡四大課程;體驗黎族竹木樂器、海南苗族招龍舞,聆聽五指山故事傳說等文化活動。
研學活動第一站是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信仰,我將孜孜不倦,奮發向上”、“向先烈們致敬、向先烈們獻花”。第一天在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參加研學活動的營員們向紀念碑敬獻鮮花,聆聽老師講解紅色故事。
2007年《黎族竹木器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竹木器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黎族傳統樂器獨木鼓、叮咚木、鼻簫、口弓、唎咧、拜等樂器,在黎族各地廣泛使用,是黎族同胞最為喜愛的民間傳統樂器。研學營跟隨黎族竹木器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海林老師一起學習新奇有趣的鼻蕭,鼻子輕呼出的氣彈奏出的美妙音符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音樂藝術的種子。
水滿鄉苗族招龍舞代表傳承人蔣進龍老師現場表演和傳授,帶領孩子們學習一段苗族舞蹈,在舞蹈學習中感受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寄托。
研學營的孩子們在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王碧蓮老師的動人解說下,聆聽一段段有關五指山的傳說故事,對五指山這個山城又有了更豐富立體的認識。
學習黎錦技能、體驗傳統樂器、聆聽一段故事、學習一支舞蹈,孩子們在學習和體驗中認識和讀懂五指山,民族文化的種子悄然植入心間。
研學活動負責人吳小羽表示,通過參觀紀念園、海南民族博物館、聆聽紅色故事、學習體驗非遺黎錦、黎族竹木器樂、海南苗族招龍舞、黎族童謠等文化活動,讓青少年們在研學過程中珍惜、了解、熱愛自己生長的海南這片熱土的歷史文化密碼,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對我們的民族文化充滿自信心。
張欣欣說,傳承是最長久的保護方式,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理論教學和現場實踐,各種研學活動,培養一批懂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學生隊伍,更好地傳承發展黎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