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廣和粽子的生產車間。南海網記者 陳望 攝
26年前,一個在儋州做煤氣生意的廣東茂名人,將20個儋州粽子帶回老家,分與親友嘗后,獲得稱贊聲一片。從此,美味的儋州粽子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印記。16年后,他開始了儋州粽子品牌打造的實踐。他就是田傳明——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近日,南海網記者采訪了田傳明。
儋州廣和粽子的生產車間。南海網記者 陳望 攝
三顧茅廬學粽藝 改進技術提質量
十多年前,田傳明還是一個做月餅的商人,在儋州那大鎮經營著一家不大不小的月餅作坊——那大廣和餅家。2004年,田傳明決定兼顧生產粽子。“儋州粽子有歷史,有知名度,但是沒有自己的品牌。”田傳明說,他想打造一個屬于儋州本土的粽子品牌。
經過兩年時間的市場考察,田傳明終于決定出手了。但做月餅出身的田傳明并不會包粽子。為了做出本土特色,他決定尋訪儋州民間的制粽高手。“當時還打出廣告,廣招包粽子能手,并進行評比,最終尋得了手藝精湛的制粽師傅。”田傳明說。
2006年4月初,得知那大鎮年逾八旬的老太太何氏在制粽上很有經驗,田傳明專程前往拜訪,但前兩次都不得見,直到第三次才見到何氏。何氏也很爽快,將自己的制粽技藝及配方傾囊相授,并成為廣和餅家的“技術顧問”。
像何氏這樣的民間制粽高手,田傳明先后請教過50多人,且不限于儋州及省內。為了學習省外粽子的先進經驗,田傳明還專程赴京參加中國粽協開展的活動,在經驗交流中取得“真經”。很快,儋州第一個粽子品牌——那大廣和粽面世了。
十年磨一劍。從那大廣和餅家到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廣和變的不只是名稱,更是規模的擴大,工藝的升級,設備的更新和品牌的提升。從最初的三五個工人、幾個鍋每天煮一兩千個粽子,到如今最高峰有70名員工、粽子日生產能力突破1萬個;從當初只在儋州銷售到如今暢銷國內,廣和已成為儋州粽子的龍頭企業。
據介紹,為了打造品牌、擴大規模,廣和多年來致力于粽子制作工藝、保鮮技術等研究。“此前很少有可供借鑒的技術,多是踩著地雷不斷摸索走過來的。”田傳明說,通過學習研究,廣和粽子常溫下的保質期已從兩三天延長至兩個月,為進超市、出遠門鋪平了道路。
儋州廣和粽子的包裝車間。南海網記者 陳望 攝
“現代+傳統”工藝 線上線下遠銷全國各地
“去年我們引進的一個多管節能型低壓高溫鍋爐設備,這個設備是讓現代工藝和傳統工藝相結合,我們通過在鍋爐內燒柴火產生蒸汽,用蒸汽來蒸煮粽子,這樣蒸煮出來的粽子更加高效、可口。”田傳明說,解決了保鮮問題,廣和又在著手改造粽子的煮制工藝。
除了設備,用料也是廣和粽子的一大亮點。在生產間,兩名熟練的工人用碟子裝上幾塊黑豬肉和一個鴨蛋黃,放上材料輸送帶,傳送到包粽工人的手里。田傳明介紹,粽子的選料非常有講究,選取的是本地溫泉黑豬肉、跑海鴨蛋蛋黃、本地火山巖優質糯米和儋州農家花豬肉等,并經過嚴格的配比,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更符合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標準,口味更純正,清香綿長,香軟松化、味道濃郁、清香甘醇。
“我們的銷售市場已拓展到不少省份,贏得了當地居民的青睞。我們還讓儋州粽子搭上‘互聯網+’快車,廣大網友在網上也能買到粽子。”田傳明稱,如今儋州粽子早已名聲在外,不少訂購商紛紛踏著粽香而來。
“最近我們收到了20萬個‘那大廣和’粽子訂單,今年端午期間將沖刺產銷50萬個粽子的目標。”田傳明興奮地說。
田傳明說,“那大廣和”粽子近年來暢銷廣東、湖南、北京、吉林等省市和澳門等地區。相信隨著廣泛深入的縱橫合作,包括“那大廣和”粽子在內的儋州粽子,將拓展更加寬廣的省內外大市場。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5月17日消 南海網記者陳望)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