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文明之國的美譽。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在遇到重大事件時,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正月初一迎新春、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蟠桃會、五月五過端午、八月十五是中秋、九九登高重陽節等。這些有著數千年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習俗與典故,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面貌、民族傳統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示,具有著巨大的民族親和力和認同感,早已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月三”是漢族、畬族、土族、布依族、侗家、瑤族、壯族、黎族、土家族、毛南族、苗族、水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在浙江、廣西、四川、海南等多個省、市、地區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慶賀“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已經有“三月三”的記載。
三月三節是自古以來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和歌頌英雄的傳統佳節,因在農歷三月三日歡慶,故稱“三月三”。每年三月三日,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苗族男女身著盛裝,帶著山欄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拜始祖,感謝先祖和大自然的恩賜,寄望來年再獲豐收。1984年,經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和省人民政府批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節慶日。三月三節期間,黎族人民放假兩天,并以各種形式慶祝這個美好節日。同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和政府通過決議,將“三月三”定為苗族人民的節日。自此,廣東省及后來成立的海南省各級政府,都在黎族苗族聚居地舉行“三月三”的盛大慶典活動,組織各兄弟民族和黎族苗族同胞一起歡度這一佳節。1987年海南撤州后,民族地區各市縣仍保留著這個傳統節日。1994年,省人大會議通過的《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若干規定》第四條規定:每年農歷三月三日,為本省黎族苗族傳統節日。2005年3月,省人大對該《若干規定》進行了修訂,并重申了本條規定。同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被確定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海南省政府將“三月三”作為類似歡樂節的全省性重要文化活動統籌安排,由6個民族自治縣和3個享受民族政策待遇的市輪換承辦主會場,2008年“三月三”納入建省20周年慶典內容。2008年至2011年,“三月三”主會場活動先后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和三亞市舉行,在主會場活動舉辦期間,各民族市縣以及北京、海口等城市都以分會場的形式舉行系列慶祝活動。
經過歷年的積累、沉淀和創新,“三月三”不但繼承了昔日的對歌、射箭、摔跤、蕩秋千、跳打柴舞、粉槍射擊等傳統內容,還增加了歌舞表演、文藝體育競賽、文化旅游展、海峽兩岸發展論壇、商貿洽談會、推介會等新的內容,不斷創新形式展示海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在社會經濟、體育競技、文化藝術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傳和推介海南良好的投資環境及資源優勢、政策優勢、人文優勢和區位優勢。“三月三”已成為傳承和弘揚黎族苗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民族體育、展示民族地區經濟成就、促進商貿旅游交流發展、增進民族友誼、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正逐步打造成全國人民知曉的民族文化品牌。
“三月三”節來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多樣化于民間,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如今,“三月三”也成為了海南旅游發展的一大亮點,吸引了許多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民族地區各市縣政府和當地群眾都十分重視舉辦“三月三”,借此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增強民族團結,提升、擴大當地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不斷深入,“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將會被賦予更多新的內涵,必將成為海南旅游的一面標志性旗幟,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繁榮發展作出寶貴的貢獻。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