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點校過的《崖州志》現存于三亞檔案館。 武威 攝
1961年,郭沫若在海南橡膠園考察。(資料照片)
保存在三亞檔案館的郭沫若手跡。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于麗麗 通訊員 張玲
郭沫若先生曾多次來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臨摩崖石刻考證,三游天涯海角,是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難忘往事。
這位“詩行者”,僅1961年2月客居三亞鹿回頭椰莊的13天時間里,就作有6首描寫三亞題材的詩作,從詩中更可感受到那份對三亞摯愛坦然的表白。海南日報記者近期在三亞采訪了郭沫若先生游歷期間曾接觸過的老干部和文史專家,他們重憶與郭沫若在一起的摯誠歲月。
1962年2月20日,廣東《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發表了郭沫若抒寫的一篇游記散文《天涯海角》,全文五個部分,滿含真摯地介紹了其游歷天涯海角的詳細經過。很多讀者被“紅豆春前發,青山天際燃”的美,驚得動容感嘆。
風和日麗,海靜波平,優美的散文將人們的視線拉回了彼時的海南島。
細白的沙灘上,漁民們在天涯海角的大海邊正拉網捕魚,一個詩人,秉持著他那固有的浪漫情懷,走到大海邊,興致勃勃地撩起了褲腳,挽起了袖子,帶上“腰梯”,用雙手使勁地抓起了一根纜繩,和漁民們一起助力牽纜,形成一幅動人的民俗風情畫面。
這位詩人就是對海南充滿摯愛的郭沫若,如畫般的景象就呈現于1961年的初春。
郭沫若曾多次來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臨摩崖石刻考證,“天涯”考古,賦詩天涯海角,是其中最為人們樂道的難忘往事。
廢寢忘食 摩崖考證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60年代。
1962年,郭沫若應中共崖縣縣委請求,利用休假時間,在崖縣(今三亞)椰莊點校《崖州志》。
古存的《崖州志》,殘編斷簡,特別是藝文卷里的“小洞天記”一章,蟲蛀剝落,文字斷句,字形也不清晰了,很難再去認讀。為此,郭沫若想去一趟南山“小洞天”考察,借助摩崖“驗石”與《崖州志》對照,兩者之間進行互補和訂正,這無疑是一個好主意。
時任崖縣文化局干部的蔡明康陪同了郭沫若此行的考證。
當年,南山的“小洞天”遠未開發,唯獨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能上得去,但平日里,極少有人到那里行走,所以,崖州人視之為“畏途”。
2月3日,郭沫若一行踏上了亂石山徑,攀著雜樹枝,一番辛苦后,一行人來到了南山“小洞天”摩崖石壁。
摩崖石刻在深山密林之中,亂石穿空的南山半腰,郭沫若用手觸摸著已沉睡了700多年的石壁,又讓身邊的工作人員給他遞上了事先準備好的毛巾、毛刷,輕輕洗刷著摩崖石壁上多年來積存的苔衣、苔原,一邊又認真地潛心“驗石”。“郭沫若翻開了《崖州志·藝文卷·小洞天記》,與石刻文字對照點校著,盡心竭力的情景,仿佛生怕一不小心漏掉了錯字似的。”
那一天,郭沫若上午9時到達摩崖石刻,“小洞天記”原文只有315個字,經過郭沫若先生點訛、指缺和補正的有14處之多。
蔡明康清晰記得,他看表,轉眼已是11點,而郭沫若仍在石壁下看記錄,查校文,絲毫沒有下山之意。中午時分,郭沫若只喝了一杯咖啡,啃著一個饅頭,很高興地寫下了《游崖縣鰲山》(即南山)的詩句:“乃從原路返,海澨坐石船。談笑飲咖啡,饅頭代中餐。”
“郭沫若點校后的《崖州志》,刪掉了‘斷爛朝報’的文字,使昔日‘殘編斷簡’的一部地方舊志,內容更加豐富了,面貌嶄新,他的治學精神值得佩服。”原三亞地方志辦主任周德光說。
有感遺跡 “天涯”考古
1961年2月上旬,郭沫若第一次游覽“天涯海角”。他興致勃勃地穿行在白色沙灘,當步行到一塊大石壁前,一下子被上面刻著的“天涯”兩個遒勁的大字吸引住了。隨行的導游告訴郭沫若,“天涯”二字,傳說是蘇東坡被貶海南時留下的手跡。聽到這樣的解釋,郭沫若覺得,這一字體,與蘇軾的書法相去甚遠,并且蘇東坡本人也未曾來過“天涯海角”,又何來的手跡呢?但因時間安排較緊,郭沫若來不及對古字進行細致考據便離開了。
時至第二年,郭沫若第二次來到了“天涯海角”。踩著綿綿的白沙,郭沫若走到刻有“天涯”二字的石壁前,仔細端詳著兩個大字。既然“天涯”二字不是蘇軾的手跡,那又是哪位古人的遺跡呢?
原三亞地方志辦主任周德光回憶,郭沫若此時正在校閱被白蟻侵蝕得殘爛的《崖州志》,查到“天涯”石刻實為知州程哲所刻,在“天涯海角”景區,面對著離地4米高的“天涯”石刻,他請人幫忙搭起了一個高高的木頭架子,自己順架子爬上了石壁,用雙手反復觸摸石壁,仔細校辨著,終于,他從風雨剝蝕殆盡的殘跡上查到了“天涯”二字旁附有“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的題款,驗證此前自己的設想。
這時,日已將暮,郭沫若有感于懷,詠詩八句:“去年助曳網,今日來何遲。訪古字方顯,得漁人正歸。點頭相向笑,舉手不通辭。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詩。”以此來紀念自己考證所得的欣喜之情。
三游“天涯” 激情賦詩
周德光回憶,1961年至1962年間,郭沫若兩次來到海南三亞(時稱崖縣),第一次到來是游覽,第二次到來度假期間,以10天時間點校了《崖州志》,在兩度來三亞的日子里,他三次考察天涯海角風景區,為當時還算不上很有名氣的天涯海角留下了一段佳話。
1961年2月20日,郭沫若邀馮白駒將軍同游天涯海角。這一天在大海邊,漁民們拉網捕魚,郭沫若走過去,興致勃勃地撩褲腳、挽袖子,使勁抓起了一根纜繩,和漁民們一道助力牽纜,海邊此刻的難忘感受,被郭沫若以《游天涯海角》一詩得以記錄。“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灣面闊,沙白磊頭圓。勞力同群眾,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與共盤旋。”落款處寫著,“馮白駒闔家六人,與我家八人,同游天涯海角,為魚舟牽纜者久之,書此以為紀念。”
這首五言詩今收藏于三亞市檔案館。
到了1962年冬末初春,郭沫若重返崖縣,第二次暢游了天涯海角。詩人舊地重游,不禁感慨萬千。潑墨揮毫繼就了五言重游詩二首。郭沫若前后共寫下了《游天涯海角》詩三首。原三亞市政協主席陳人忠說,詩中贊美祖國南疆春天的山明水秀,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的宜人景色。當時,崖縣縣委也決意要把郭沫若的游記三首,擇金剛石刻好后嵌在“天涯海角游覽區”,讓景區更生吸引力。
為鄭重其事,當時崖縣縣委負責人來到“椰莊”(今鹿回頭賓館)面會郭沫若。
郭沫若彼時公休,得知來者的意圖后,放棄了假日休息時間,同崖縣縣委的多位同志一道,驅車第三次踏上了天涯海角。
蔡明康說,那天一清早,郭沫若先在“海角”景點徒步一路選石,后停留在了“天涯”石刻的偏北邊,在此處選定了一個巨磊,同時敲定了游記詩的嵌入位置和尺寸,這里,于是有了郭沫若三游天涯海角的佳話相傳。當年的鏗鏗步履,為今日之三亞,平增了一頁美好的往事。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