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邁大豐鎮大豐村。這里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道、石板街、石屋、石墻和排水溝。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澄邁大豐村白發老者。 李幸璜 攝
樂東九所樂羅村一隅。位于海南島西南邊陲的樂羅村曾設有驛站。張杰 攝
澄邁白蓮羅驛村的節孝坊,雨后的古牌坊與彩虹相映成趣。 張杰 攝
海口府城東門。李幸璜 攝
澄邁縣老城鎮廣德橋(里橋),此處為通潮驛遺址。 李幸璜 攝
海口市石山鎮美新村的古驛道。 李幸璜 攝
海口市永興鎮西湖———玉龍泉,也是古道途經之地。 李幸璜 攝
海口業里村也曾在古驛道上。圖為該村菜農在地里勞作。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如果把環島驛道比作一串項鏈,那驛站則是項鏈上的珍珠。數百年風雨滄桑,珍珠脫落或蒙塵。于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找尋僅存的“遺珠”。
珍珠的光澤里,浮現出古代的車船、馬騾、人夫,驛站、驛所的正廳、穿堂、兩廊、門房,一磚一瓦清晰可辨,還有那蔥綠包裹著的青石板驛道伸向遠方……
在明代,瓊臺驛是瓊州府的總驛站,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要將公文從瓊州送往崖州,可以選擇兩條路線。東路驛花費九天半時間;西路驛需花九天時間。事實上,今天海南高速公路的南端終點(三亞城市中心)與古環島驛南部終點崖州(今崖城鎮)距離40公里。
古驛道西線顯然稍長,時間花費上卻少了半天,難道西線更加便捷和繁華?
早在北宋,貶官蘇東坡登島后,沿西部且吟且行,推動文化,遺功德于當地。唐宋兩代被貶瓊的名臣趙鼎、李光、胡銓也走西線。或許,西線的相對繁榮推動了西路驛更順暢的通行。
海南地方文史研究者蒙樂生一語道出要害:當時要通過西線,經東方、感恩,實現對越南的控制。
于是乎,那些與海南有緣的貶官們,西線路上留下詩句;那些因驛道交通便捷的地區,出現了繁華的集市。
廣德橋、通潮閣:夢里身是客
在海南文史研究愛好者鐘捷東的陪同下,記者在澄邁老城鎮裕生糖廠內可找到里橋。這附近曾是北宋驛站,蘇東坡等貶官登臨海南的第一站,古稱“澄邁驛”或“通潮驛”。
里橋又叫廣德橋,也稱塔腳橋,但據考證今“廣德橋”的橋址為先前“長橋”的遺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知縣唐啟賓所建。橋南北向,橫跨澄江,六墩五孔,長30米,寬2.95米,高5米。
通潮閣又名“通明閣”,通潮閣驛站的建筑,也在糖廠內,現在驛站遺址處建有一水塔。
站在一小畦菜地邊可觀里橋全貌。上游澄江水突然直轄墜入,飛瀉擊石,竟如瀑布般壯觀。而橋身幾乎完全被藤蔓灌木掩蓋,乍一看,還以為就是高處的河床。再仔細辨別,拱橋部分目前仍遺存三個橋孔。
爬上里橋,橋上居然是一條土路,中間有藤蔓繞成了拱門,近看才發現結滿了果實的王不留行覆蓋著的石頭拱門。轉了個來回,想到腳下走的竟是古驛道,不禁唏噓不已。
蘇東坡登瓊途經澄邁前去儋州,再到離瓊時,往返都經過此地,留下的是《海外集》中的《澄邁通潮閣》二首、《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北歸時帶著自己養的烏嘴狗經過澄江時,它“長橋不肯躡,徑渡清深浦”,咆哮著將路人嚇了一跳。蘇東坡登上澄邁驛通潮閣后又賦詩二首,其一為“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府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
蘇東坡北歸之日,原先的悲傷、憂慮煙消云散,“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云:千山動麟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數句”。真不愧是文學大師,連做夢也得佳句,連急雨也催新詩,所謂“戲作數句”竟多達28句。
多峰驛:市墟和商賈的約定
青石板鋪成的道路總能保持整潔,因此多峰驛的古道,以及古道邊商鋪遺址成了海南現存最完整的驛站實例。
但如今多峰驛不如緊挨著的封平約亭名氣大。在澄邁華僑農場大豐村古墟(封平約亭)的碑文,以及查閱文獻得知,大豐村古代屬瓊州府澄邁縣恭貴鄉封平都,因地處交通要道,當時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物流繁盛便又成了市集,所以又叫“封平多峰市’,封平都的治所就設在此地。而封平都轄十圖,六十村,其圖名稱按數字順序“一圖、二圖至十圖”排列。
據《澄邁縣志》記載:“明洪武三年,知縣劉時敏設通潮、兩峰二驛。”即通潮閣驛站、多峰(封平約亭,在今大豐村)驛站和西峰驛站。而西峰驛站位于福山(古稱森山)境內,遺址現已不可覓。
多峰驛尚存數百米長古道,寬約一米,兩旁有排水溝;路邊還立有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店鋪舊址,有的部分保存,有的完全破敗;封平約亭里立的碑文有關“依約交易,童叟無欺”……毫無疑問,這里曾經是商賈云集,政治、經濟共同榮昌之地。
驛所是否就是封平約亭這個院落?何時形成了繁榮的集市?
蒙樂生認為,因驛設“墟”,置“鋪舍”,形成“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墟,指鄉村市集。驛遞、驛道、驛站促進了交通,帶來了人口活動,最起碼可成“墟”。
鋪舍,是明朝驛傳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瓊臺志》說瓊臺府四路(東路驛、西路驛、中路驛、北路驛)鋪舍共125所,明洪武三年創立。郵亭中設,翼以兩廊,鋪門前開碑額。外立宿房。司兵隨鋪增減。
到了今天,我們對“鋪舍”二字的理解更字面了,可聯想至商鋪、食宿。
而“市”,更是指“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直至成為“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的地方”。
羅驛村:宗祠牌坊看人文
坐落在田間的牌坊,石獸守著的古宅,被后人精心保護的宗祠……古道、古屋、古井、古橋,世代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古跡,如今在澄邁縣白蓮鎮羅驛村隨處可見。
這個六千多人的李姓村莊,始建于南宋1256年,因村旁瓊州西路官道驛站而得名。古時稱倘驛,后聚居遂而成村,改名羅驛,舊時也稱“羅亦”。據說當時的驛站即是一文昌閣。
整個村的屋宅都依塘而建,村里有兩座保存完整的牌坊。明代立的“步蟾”牌坊,是用來比喻考中舉人,清代所立“節孝”牌坊,是年僅22歲的蘇氏守節孝敬公婆,由村中父兄奉旨集資興建。
著名的李氏宗祠就坐落在村東南面。祠內石碑記載,清“雍正元年(1723年)初創”。宗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20平方米,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木石結構,其梁架、木雕、石刻、彩畫都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筑特色,屬火山地區古建筑文物。
《李氏族譜》中的八景詩提到的“清溪縈繞”“文閣大觀”“松林明月”“寶塔崢嶸”“科第高坊”“月池綠波”“佛嶺村社”“仙姬引泉”,部分還能尋覓。
1919年,原設于老城的澄江書院搬到羅繹李氏祠堂,1926年更改為澄邁第二高級小學。上世紀20年代大革命時期,李獨清、李定南等瓊崖革命先輩在此以校長或教員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中有400多名從該校走出的師生參加革命,出縣團級以上37人,有71人為國捐軀。
自古以來,羅驛村人才輩出,歷經元、明、清三朝600多年,出舉人3名,貢生34名,廩生18名,監生78名,庠生129名,這與其尊師重教密不可分。
一番考察下來,對如此崇尚讀書和明理大義的羅驛村,思緒上又回到村莊的起源———驛站“文昌閣”,冥冥中它一直是羅驛的精神之魂。
羊山古道:北鋪糖糕、道堂衣褲
羊山地區是否源于盛產黑山羊?但它一定涵蓋了方圓六十余里的火山巖地區,南至定安龍河一帶,西至澄邁福山。
蒙樂生在《羊山古道》中寫到,羊山地區至少有三條官道:一條經美黨、浩昌、昌道,達美社、儒黃、美新,到綠色長廊、美歡、榮烈坡,至濱涯、濱濂,最后到達府城;一條經雷虎、儒吳、永秀,穿過玉龍泉,至蒼東、府城;一條經建群、羅經,到遵譚、翰香。
與年逾古稀的海南地方文史專家王俞春從府城出發,沿途尋訪古跡,經椰海大道轉蒼西村,到蒼東村口。幾棵大榕樹下的小雜貨店前坐著一堆打發時光的老人,路口有簡易菜市場,硬化水泥道經此向五個方向延伸開去。
“上世紀80年代,遵譚、永興、石山等地的人要去府城,必經這里,周邊有幾個大村莊,有人賣飯、賣茶水。”除了幾處長滿青苔的亂石,確再也看不出古道西風的痕跡。一度的繁華,被遺落在歷史身后。
驛道不似現在的高速路、快速路那么冷漠,“五里一墟,十里一鋪”。以西路重要驛站堂墟為例,“北鋪市,糖糕鋪;道堂墟,縫衣褲”,交通帶動了商業、手工業的繁榮。
王俞春認為,至少在明代,羊山一帶就已出現糖寮。羊山地區可能是海南最早種甘蔗的地方,解放前土糖寮就已經興旺,解放后龍塘糖廠成為了海南第一家糖廠。
老人們還記得羊山地區許多村莊各有一門獨有的手藝。龍橋鎮的儒鴻村,世代以打鐵為生;龍泉鎮的楊吳村,木雕手藝精湛高超;楊亭東村,人人都是打造家具高手;龍塘鎮的玉馮村和王熙村,手編的竹器遠近聞名。
明代,海南驛道以瓊州府治———府城為起點,分東、西二線,自南向北,環島貫通,全長兩千多里。
兩條驛道上所設的驛站數量,曾經有所變動。一次重大的調整是在1504年,由最初的24個(其中總驛站在府城,東路12驛、西路11驛),縮減為12個,除總驛站外,東、西各有6個。
明代海南島驛站配給情況
東路六驛:
賓宰驛,在文昌縣何恭都。西北去瓊臺驛八十里,東南去文昌縣六十里。先洪武三年,知縣周觀設。成化十年,知縣宋經遷于基石。二十三年,驛丞余禎修葺。廩給庫子二名,館夫二名,馬夫四十名,馬四槽。
長岐驛,在文昌縣白延都。北去文昌縣六十里,西南去會同縣七十里。先洪武三年,知縣周觀建。二十四年因拓清瀾千戶所城,知縣魏紹文遷今治。成化十年,知縣宋經修葺。館、庫、馬并夫俱同賓宰。
多陳驛,在萬州蓮塘村。東去樂會縣七十里,西去萬州五十里。先洪武三年,萬寧知縣黎恕設于多陳都。弘治間,知州李恭遷今治。廩給庫子一名,余同長岐。
烏石驛,在陵水縣烏石鄉。東去萬州四十里,西北去陵水縣四十里。洪武間,署縣丞湯良弼建。弘治間,知州李恭重修。馬夫二十五名,馬二槽,余同多陳。
太平驛,在崖州藤橋村。東北去陵水縣二百里,西去都許驛二百里。先洪武三年,知縣甘義創于藤橋東。成化間,知州徐琦遷今治。馬夫二十名,余同烏石。
都許驛,在崖州懷義鄉。西去崖州一百八十里。洪武初,知縣甘義創。成化間,知州徐琦修。館庫夫馬同上。
西路六驛:
西峰驛,在澄邁縣那蓬都。東至澄邁縣五十里,西至臨高縣七十里。洪武三年,知縣劉時敏立,后知縣韋裘、盧暉繼修。庫子二名,館夫二名,馬夫四十名,馬四槽,同賓宰。
歸姜驛,在儋州譚樂都。東去臨高縣一百九十里,西去儋州四十里。洪武初,宜倫葉尹建。館、庫等同西峰。
田頭驛,在儋州西南鎮南巡檢司之右。東去儋州九十里,西去大村驛一百里。洪武三年,知縣葉世華建。廩給庫子、館夫、馬夫、馬俱同歸姜。
大村驛,在儋州西南安海巡檢司之右。西南去昌化縣一百里。洪武三年,知縣葉世華立。館、庫等同田頭。
義寧驛,在崖州西黃流都。北去感恩縣一百一十里,南去德化驛三十里。洪武三年,知縣甘義創,后知州徐琦、何岡修。庫子一名,館夫二名,馬夫三十五名,馬三槽。
德化驛,在崖州西樂羅村。東去崖州七十里。先洪武三年,知縣甘義建于抱拖村。永樂間遷今治。成化間,知州徐琦重修。庫子、館夫、馬夫、馬俱同義寧。
(劉貢 輯)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