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東寨港旁山尾村濕地上空嬉戲的鷺鳥。
成群的白眉鴨、綠翅鴨,在海口市山尾頭村濕地上空盤旋。
一群黑臉琵鷺在東方市四更鎮面前海濕地上戲水。
文海南日報記者 范南虹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在海南,這樣的美景既在不斷發現,也在慢慢消失:紅樹林環抱碧海、水草萋萋魚兒肥美、水鳥臨清流理羽……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則是“地球之腎”,它不僅凈化美化著我們的環境,還提供給人類豐富的生活資源,活躍著人類的思想與創造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海南,是中國濕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最近正在開展的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不斷有驚喜發現,表明海南仍有許多生態系統保存完好的濕地,同時也有的濕地在迅速萎縮甚至消失。
本期海南周刊推出一輯熱點“關注濕地”,從海南自然濕地資源及其保護、人工濕地的利用,和浙江西溪、烏鎮等江南水鄉濕地的保護經驗著手,希望能引起政府和社會公眾對濕地更多的關注和愛護。
在很多人兒時的記憶里,都有那么一條河流、一個湖泊、一方池塘,最不濟也有一片水田,它們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清澈地奔流在我們的記憶里。回憶兒時,在河里、湖里、水田里,摸螃蟹、抓魚、捉泥鰍的情形,那些已逝的童趣又會清晰地涌上心頭。
在每一種人類文明里,也總有一條河流,它們呼嘯奔騰在民族記憶里,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比如,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等等。
早期人類的發展,總是逐水而居。因為水不僅提供給人類生命延伸的各種需要,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還能提供給我們美麗、干凈的環境。
因為有了水,有了濕地,海南才格外美麗。她不僅環抱在一方海水之中,四周是沿海沙灘、灘涂等濕地,島上還遍布著河流、湖泊、水庫、沼澤、農田、魚塘等各種濕地。島上的河流如萬泉河、南渡江、昌化江等,也是著名的河流,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要了解海南,就得了解海南的濕地;要實現海南綠色崛起,也必須保護好海南的濕地資源。
海南濕地獨領風騷
資源亟待重新認識
“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有許多驚喜的發現,我要通過這次調查,重新認識海南的濕地。”近日,主持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調查的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江海聲,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的專訪。
“我以前認為海南的沼澤濕地都被破壞了,但這次調查卻發現了大面積沼澤濕地的存在。”1998年-2000年,江海聲主持了海南省第一次濕地調查(此次調查未包括南海島嶼上的濕地),并于2003年正式對外公布調查結果。
在第一次濕地調查中,記錄到海南島共有5大類24種濕地,面積366368公頃。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在這些濕地類型中,近海及海岸濕地是海南濕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占全省濕地總面積的46%,為海南島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蝦類等水產資源,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還為各種各樣的水鳥提供了棲息越冬的環境。
根據各國不同的濕地標準,我國濕地有5大類38型,海南島就有5大類24型,可以說,海南的濕地資源全國獨領風騷。
盡管如此,海南仍有不少濕地類型未被認識和記錄。比如,在第二次濕地調查中,調查組在尖峰嶺、鸚哥嶺等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山地沼澤濕地;在陵水黎安港,發現了熱帶季雨林———潮間帶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組成的,由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到海岸濕地過渡的生態系統譜帶。“這樣完整的熱帶生態系統譜帶,在全國都是罕見的。”江海聲說,如果在這一地區建立一個綜合系統的保護地,將是一個重要的生態模式地,它可以供人們研究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相互間如何影響、發展。
鸚哥嶺發現的三片山地沼澤濕地,更令江海聲欣喜不已。因為,山地沼澤濕地呈季節性特點,這類濕地不僅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而且生活著許多特殊的生物類群,它們往往要等雨季時才會大規模爆發出來,旱季時,可能根本記錄不到。
山地濕地是熱帶雨林生物的重要活動地區或者重要的棲息地。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海南參加海南島鳥獸資源調查的徐龍輝老人告訴記者,調查隊多次在熱帶雨林的山地濕地中,看到動物飲水、嬉戲等活動的痕跡。
濕地或消失、或永久改變性質
海南濕地保護現狀堪憂
基于要重新認識海南濕地資源,并為海南濕地建立一個數據庫,由海南省林業廳組織,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局實施了海南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身為調查組組長的江海聲,組織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海南省林業系統調查人員組成了4支調查隊,通過衛星遙感影像數據識別濕地斑塊,再對斑塊進行現地調查,并結合走訪護林員、海南當地老百姓等多種形式,將海南濕地分為一般濕地和重點濕地進行調查。
“海南重點濕地非常多,超過了97.5%,而且連片面積超過1萬公頃的濕地占大多數。”江海聲說,此次濕地調查起調面積大于等于8公頃,調查人員要采集濕地經緯度、面積、邊界、性質、生物多樣性等濕地信息,并將它們數據化,以利于今后的保護。
調查雖然不斷有驚喜收獲,但也有令人遺憾的地方:海南對濕地的保護重視程度仍顯不足,許多濕地被填埋,被破壞,尤其是一些沼澤濕地被看作是荒地,大片大片被填埋開墾。
“海南濕地就面積而言,變化不大。”江海聲說,因為第一次濕地調查技術、手段都不如現在完善和先進,所以,有不少濕地沒有調查到、記錄到。但濕地的質量卻有明顯下滑的趨勢,表現在沿海濕地利用過度、性質發生改變、濕地水體受到嚴重污染,甚至不少濕地被開發為度假村、酒店等房地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廣東省開展海岸帶濕地資源調查,在整個海南島布了200多個樣點。此次調查,我又特意重復調查了過去這200多個樣點,卻發現部分樣點已經不存在了。”江海聲痛心地告訴記者,最明顯的是海南東部沿海,幾乎有超過20%的樣點消失了,有80%以上的濕地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與老百姓生產活動導致濕地發生變化相比,更令江海聲痛心的是,越來越多的沿海濕地被圈占起來。“從海口至三亞東線高速公路過去,我特意讓調查隊員登記了沿途的路牌廣告,發現90%是房地產廣告,其中80%-90%又是海岸一線的房地產廣告。”江海聲說,這些旅游房產項目,往往選擇風景優美、沙灘潔凈的海灣,可海灣恰恰是沿海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這些項目的開發,對海南沿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非常巨大。
濕地可凈化環境 也可能成污染源
保護好濕地這把“雙刃劍”
“濕地是把雙刃劍,保護好了它是很好的碳匯,保護不好它就成了令人頭疼的碳源。”今年2月初,江海聲在海南日報舉辦的“綠化寶島大家談”座談會上提出的這個觀點,記者至今記憶深刻。
此次采訪中,江海聲告訴記者,濕地有很強的凈化功能,在它的自凈能力內,進入濕地的污水,其中的污染物會被濕地吸收、分解、沉淀并過濾,最后變成清流。一旦超過濕地的自凈能力,那么濕地會被污染,并最終成為令人頭疼的碳源。“如果濕地被破壞,其修復的難度遠遠大于森林被破壞。”
如果濕地保護好了,它不僅會成為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還會成為一道靚麗的景觀。
比如東方市四更鎮四必灣的灘涂。2004年1月,在海南冬季越冬濕地鳥類調查中,首次在此發現48只黑臉琵鷺,隨后建立了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8年保護,這片濕地生態恢復良好,景觀美麗更甚從前。前不久,記者到四必灣回訪時發現,曾經寸草不長的沙灘,如今長滿了南方堿蓬,像鋪了一層厚厚的五彩地毯;曾經斷裂的、稀疏的紅樹林,如今連成一片,密密麻麻地生長在海水中;曾經人來人往采螺的場面,如今靜謐了,只有鳥兒不受干擾地嬉戲起落。
江海聲建議,海南要加強濕地保護,首先要保護好森林,以涵養濕地賴以依存的水源;其次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流入濕地的水系應是清澈、未受污染的水流,如果沿途有濕地的污染源,政府應下大決心下大力氣清除掉;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濕地對人類的服務功能,如在旅游、養殖、種植等經濟開發活動的同時,為濕地周邊的社區、居民尋找出路降低他們對濕地資源的原始依賴。“要絕對禁止把濕地變成某些‘貴族’的私人資源。”江海聲說,濕地是人類共有的資源,只有在濕地首先造福當地老百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護好濕地。
可喜的是,保護濕地,已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在今年初召開的海南省政協五屆五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張敏遞交提案,建議海南制定地方法規,盡快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執法體系,遏制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讓海南永葆綠樹清水的濕地。
相關鏈接:
根據《濕地公約》定義,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間歇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page]
文昌文城鎮嚴村的戶型人工濕地。范南虹 攝
興隆人工濕地。范南虹 攝
海口椰海大道附近一塊濕地上的栗喉蜂虎鳥。 蘇曉杰 攝
萬寧東澳鎮一處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 海南省環科院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范南虹 通訊員 林忠
近兩年來,海南鄉村興起一種模仿自然濕地工作原理的人工濕地,村民用它處理生活污水,并在人工濕地內種植天堂花、彩虹鳥等觀葉花卉植物,既凈化環境又美化環境。一些大型的人工濕地,還成為村民休閑、散步、聚會的好去處。村民說,污水流經人工濕地后變成了清流,人工濕地就是海南鄉村的“生態污水處理廠”。
5月29日上午10時許,文昌市文城鎮嚴村。68歲的村民嚴宗仿斜躺在椰樹下的吊床上,一邊養神,一邊搖頭晃腦跟著收音機里的瓊劇輕哼著。離他不遠的地方,是“國家”為他修的戶型人工濕地,濕地上還種著彩虹鳥。
何謂人工濕地?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岳平介紹,人工濕地就是模仿自然濕地的生態功能,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整個人工濕地系統由污水預處理和污水處理二部分組成。
“利用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投資少、管理運行成本低、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都非常好。”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鐘柳明告訴記者,通過人工濕地近5年的運行情況看,這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值得大力推廣。
遠望美麗非常 近觀橫水污流
農村污水處理迫在眉睫
在嚴宗仿看來,人工濕地真是好,原本發臭發黑的洗澡水、洗衣服的水、糞便等生活污水,流經人工濕地后,竟然變成了清流,沒有任何臭味。嚴宗仿家門后,有一塊低地,生活污水過去都排放到這里,一下雨,積水又黑又臭。“你看,這幾天每天下午都有一場大雨,現在積水不臭了,還很清澈。”
嚴村是個椰樹掩映、綠樹環繞的小村子。村民生活富裕,新蓋了不少小樓房。在嚴村,原來還有兩塊低洼的濕地,全村的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到此。“沒整治前,這兩塊濕地雜草叢生,濕地里的水又黑又臭,是蚊蟲、蒼蠅、老鼠出沒的地方。”嚴村村長嚴宗親告訴記者,那兩塊濕地就像兩個沼澤,村民有時經過,得捂著鼻子。
“海南鄉村熱帶自然風光優美,但由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不當,容易導致鄉村環境臟亂差。”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岳平院長說,該院在對海南農村污水處理調研時,發現很多鄉村遠望美麗非常,走進卻見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嚴重影響村容村貌,也不利于國際旅游島建設。
據統計,2010年海南省鄉鎮及農村污水排放量約2.6億噸,占全省污水總量46%,超過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工業排放量的5倍。每年鄉鎮及農村污水排放的COD約9.7萬噸,約占全省COD總排放量56%,為城市污水COD排放量的1.5倍,約為工業COD排放量的10倍。以嚴村為例,全村有50多戶人家,每天排放生活污水約有50噸。
現實狀況是,海南絕大部分農村沒有合理的排污管道,污水只能四處排放,部分成為地表徑流,流入村中低地或者濕地內,污染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還導致衛生狀況惡劣,容易引起人畜病患;部分滲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氨氮、磷酸鹽、細菌等污染物濃度,遠遠超出國家飲用水源標準。前不久,記者在采訪海南省實施的農村“膜法”水安康工程時發現,一些鄉村因為地下水受到污染,生活用水不僅難以達到直飲水標準,連飲用水安全都受到威脅。
海南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七大重點工程”,其中一項就是以“鄉鎮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保護工程”,而前不久結束的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又提出要走“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集約高效、開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建設幸福家園和度假天堂。
要實現上述目標,保護海南的濕地和生態環境,科學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迫在眉睫。
投資小占地少 運行管理成本低
人工濕地成為鄉村一景
嚴村共建了10套戶型人工濕地,以及一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記者到嚴村采訪時,幾位老人正在兩口新砌起來的池塘邊聊天,池塘里椰樹倒映,蓮花盛開,魚群歡快地游來游去,還有幾只小烏龜在嬉水。
“這兩口池塘,就是村里原來那兩塊又臭又臟的濕地。”退休教師嚴宗任,原本回老家過無憂清閑的田園生活。但是,村中那兩塊未經整治的濕地總讓他覺得美中不足。
去年8月,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以嚴村為試點,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程,為村民建設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今年5月上旬竣工。雖然剛竣工不久,村民卻明顯感受到人工濕地帶給環境的變化。“前不久,我們在村子邊的一塊小濕地里,發現了一只重15斤的大烏龜。”嚴村村民將這看作村里環境變好變干凈的象征,將烏龜保護起來,任由烏龜在村子的濕地里棲息覓食,不準人獵殺,也告誡小孩不要抓烏龜玩。
近兩年來,記者在萬寧、瓊海、文昌等市縣采訪時,時不時在墟鎮邊上、鄉村田野,看到成片開放的彩虹鳥,它們色彩鮮艷,姿態優美,有紅的、黃的,宛如一只只小鳥在風中飛舞。后來了解到,這些成片的彩虹鳥下,隱藏著一塊塊人工濕地。“那些人工濕地是我院建設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用來處理鄉鎮群眾排放的生活污水。”鐘柳明說,這些人工濕地相當于一家家價廉物美的“污水處理廠”。
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數據表明,人工濕地具有很強的凈化功能,它不僅有效去除污水中懸浮物、有機污染物、氮、磷等,而且對重金屬、細菌、環境激素類物質等也有理想的去除效果。
這些治污效果好,景觀美麗的濕地造價如何?怎么管理?鐘柳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污水處理廠投資額約為每噸水3000-4000元,人工濕地投資額約為每噸水1200-1600元;污水處理廠處理每噸污水直接費用為0.4-0.5元,人工濕地處理每噸水直接費用是0.1-0.15元。而管理更簡單了,一般一處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只1-2名當地村民管理,定期對彩虹鳥進行修剪、收割。
萬寧市國土環境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實踐證明,人工濕地是處理鄉鎮生活污水的首選模式。目前,萬寧已建成運行了5個人工濕地,還有兩個人工濕地正在建設中。十二五期間,該市財政每年將撥出300萬元,在每個鄉鎮建設一個人工濕地。
據了解,2006年,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從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進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技術以來,先后投資4732萬元在全省建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的項目59個,日處理生活污水近3萬噸;正在建設的人工濕地26個。
已建造人工濕地的功能類型分為水源地污染防治項目、鎮墟生活污水治理項目、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和流域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人工濕地不僅凈化農村生活污水,還起到保護水源和自然濕地的作用。
資金投入不足 政府重視不夠
人工濕地也需要呵護
同自然濕地一樣,海南省近幾年新興的人工濕地也面臨各種困境,一些已建好的濕地由于后續管理不善、運行資金不到位等原因,幾近于荒廢。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國營三道農場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工程,是海南較早建設的人工濕地。但是當我們來到這塊人工濕地的時候,看到這里由于缺乏資金的投入,沒有專門管理人員進行管護,濕地處于停滯狀態,濕地里雜草叢生,種植的彩虹鳥毫無生機。
投資約40萬元的五指山市南圣鎮墟生活污水人工濕地,日處理污水400噸,但是2010年一場臺風造成濕地周邊圍墻坍塌,有施工單位為了方便建設擋土墻,在濕地上操作機械設備,把整個人工濕地都給破壞了。
據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統計,全省已建好的人工濕地,已有55%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主要是人工濕地建好移交后,當地政府財政沒有人工濕地專項管理資金,缺乏投入,導致后續管理不善,使部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效果明顯下降,甚至對周邊環境造成了污染。
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呼吁:人工濕地是一種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簡單易行的科學模式,希望各市縣政府重視、呵護這一新生的事物,加大人工濕地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后續管理機制,處理好農村生活污水,使海南美麗的鄉村更加整潔優美。[page]
西溪濕地———國內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資料圖片)
唯美西溪。樊斌 攝
烏鎮風情。 趙瑜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范南虹
煙雨江南,是自古以來傳承的美景名勝。取勝的不僅僅是江南風光,細雨如煙,更重要的是那籠罩煙雨之下的濕地,西湖、西溪、錢塘江、烏鎮、同里、周莊……。是濕地孕育了江南的水鄉人文,也是濕地承載了江南的煙雨美景。
其實,海南四面環海,又是熱帶島嶼,不僅濕地數量眾多,而且獨具特色,比如羊山地區的火山濕地、紅樹林、珊瑚保護區等等,為什么海南就沒有與西溪、西湖、烏鎮等齊名的濕地呢?
前不久,海南日報記者有幸前往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水鄉人家盡枕河”的烏鎮考察濕地保護,在當地宣傳部門負責同志和媒體同仁的介紹下,對當地政府和居民如何保護這兩處濕地有所了解。希望這些成功的寶貴的經驗,能為海南的濕地保護與建設提供借鑒。
5月下旬,走進江南濕地。無論泛舟煙雨籠罩的西溪,還是游走在烏鎮白墻黑瓦的青石小巷,都能見到溪流如網,交織密布,河水豐沛,兩岸芳草萋萋綠樹如蔭,當地人們枕河而居,起居生活、勞作休閑,都離不開水。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各的韻味。
如今的煙雨江南,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歷代祖先生存智慧的傳承,更有當代人珍惜祖先遺產的用心和先進的環保理念。
生態優先保護為要
西溪的生態密碼
“現在正是西溪傳統的花朝節,管理方擺放了450多種近百萬盆鮮花,你們看西溪的行道兩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多美!”走進西溪濕地,隨著導游小姐清脆的講解,西溪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現開來。
西溪果然是美的,絕不負她因《非誠勿擾》一片而傳播開來的盛名。
西溪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水。這里河道縱橫,流水湯湯,相互貫通,其清澈雖不如古,亦可鑒人鑒物;岸邊垂柳依依,金銀花盤旋樹上,花開如乍,繁繁密密,星星點點,一樹花恍如一樹星空,這些美景又倒映在河水中。雨簾自空中灑下,濺起簇簇水花,河水雨水渾然一體,已分不清船行河上,還是雨中。
“生態優先原則,被列為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六大原則之首。”同行的杭州西湖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蛙鳴魚翔、蘆白桑青……這些源于自然景觀的關鍵詞,在改造西溪濕地之始就被設計出來。杭州市不吝重金,邀請世界一流的生態景觀設計公司和設計師,嚴格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師法自然,規劃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
所以,我們在偌大的西溪行走,不見一條水泥道路,全是青石鋪成,也幾乎難見水泥建筑物,無論是船塢、碼頭,還是飯店、購物點等等,所用材料都是青石、磚瓦、木材。似乎這西溪原本就是這般模樣。
其實不然,西溪也一度被歷史的塵埃遮蔽。據了解,歷史上,西溪曾有108座庵堂,60多處寺院,18個船塢,18座橋,還有50多處名園。
但它在歷經了漢晉始起、唐宋發展、明清全盛、民國衰落等四個演變階段后,在長達1800多年的人為干預和自然演化中,慢慢地萎縮,西溪濕地從原始的原生態濕地演變為次生態濕地。水質被污染、美景漸消失,西溪原本豐茂的梅林變成稻田、水塘。到西溪濕地保護區建立之前,據說這一地區有400多農戶養殖豬,年產生豬5萬多頭,這實在有悖于西溪曾經的風月無邊。
同行的《浙江日報》同仁介紹,2003年8月,杭州市啟動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按照“生態優先、最小干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制定了《杭州市西溪濕地保護區總體規劃》,分三期實施,對西溪濕地的水體、地貌、動植物資源、民俗風物、歷史文化等進行科學的保護和恢復,打造杭州特有的濕地生態品牌,全面提升杭州的生態、環境質量和國際旅游名城品位。
泛舟水上,的確處處可見保護者用心,柳樁護堤,不致泥土流失,且春天剛過,有些樹樁竟萌出新芽。導游說,當初預用松樹作壩,但農民建議用柳樁作壩,一可護堤,二可植樹,三可供泥鰍、黃鱔之類水生生物棲息。政府虛心采取了農民的建議。
距岸約1米左右處,有漁網相攔,原來是為防止水草蔓延,遮蔽水面,但又要為水鳥、魚蝦提供棲息之地,于是水草被人劃定了疆界……導游告訴我們,西溪濕地以前曾被上萬個大大小小魚塘分割,通過整治,這些魚塘被打通,又人為營造了淺灘、水草地,補種蘆葦,凈化水體……
終于,預算投資40億的重金,在生態優先的原則下,一切建設以保護為前提,撥去了歷史的塵埃,既恢復了西溪的自然風光,又保存了她的人文古跡。
西溪之美,重放光彩,只若初見。
人水合一和諧開發
濕地保護的烏鎮模式
烏鎮,是浙江又一處濕地。與西溪不同的是,她是在完整地保留原生態、原民俗、原住居民的基礎上,進行整治、保護、開發,最終呈現給游客一處完美的江南水鄉。
所以,在烏鎮,盡覽濕地之美的同時,還能盡情領略濕地文化、江南水鄉的民俗風情。
如果說西溪濕地給我水印象,烏鎮卻予我人水合一的印象。
房屋都是傍水而建,門前流水蜿蜒,夢里水聲潺湲。就連當地的集市,也設在水上,貨船沿木橋兩側一字擺開,有新鮮的水產、土產、手工,逛集市的人在橋上選購貨物,人來人往、船來船往,好不熱鬧。
在烏鎮,你還可以看到各種歷史遺存以及人們舊有的生活痕跡。農田、古石橋、河埠、木船、濕地、零落古木與院落,還有烏鎮人以前生活習俗中的“三白酒”酒坊、醬菜園、染布坊、冶鐵坊等各種作坊,都按照其舊有的形態予以保留和保護。烏鎮人住在景區里,照著他們舊有的生活傳統,自在地經營著小生意,自在地生活著。
烏鎮是浙江歷史最悠久、文化底蘊最豐厚的江南水鄉古鎮之一。7000多年前已經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唐朝開始建鎮,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遺留有16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但是,由于近代歷史上連年戰火的破壞,加上人口增加帶來的環境壓力,烏鎮的水資源環境被嚴重污染,上個世紀50年代可淘米洗菜的河水不復從前的清澈潔凈。
1998年烏鎮委托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烏鎮古鎮保護規劃》,明確了烏鎮古鎮保護和旅游開發的整體發展方向,并將對古鎮實行分級保護;1999年,烏鎮制訂了《烏鎮古鎮首期整治保護總體規劃》,嚴格執行《規劃》,以實現“保護最徹底、環境最優美、功能最齊全、管理最科學”的目標。
“烏鎮的保護與開發,堅持了兩條很重要的原則,一是重視對濕地河流的保護,二是重視原住居民利益的保護。”浙江日報同仁介紹,在保護與開發中,烏鎮實施“清淤工程”,盡量疏浚河道,清除沿河垃圾,切斷向河流排放污水的管道,不準使用機動船,以保護水體;還有就是避免遷出原住居民,不使烏鎮變成見物見景不見人的‘空心化’景區,讓當地百姓最大程度地參與旅游開發,從中獲得實惠,提高生活質量,進而提高原住居民對所在環境強烈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自覺地保護烏鎮作為江南水鄉賴以依存的河流水系。
烏鎮在古鎮工作保護中取得的成果不僅得到中外游客和原住居民的認可,還獲得了中外專家的肯定和贊譽,2003年榮獲聯合國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2009年,烏鎮獲得了亞太旅游協會頒發的國內首個生態金獎。
我很喜歡烏鎮,她既有西溪發達的水系、如畫的江南美景、厚重的人文歷史,更有西溪所沒有的市井氣息、煙火之味與人聲鼎沸。導游還告訴我們,為使烏鎮河流恢復從前的清澈潔凈,烏鎮人還下決心投入巨資,隔斷京杭大運河的水進入烏鎮水系。相信,烏鎮的水會越來越潔凈,烏鎮也會因水而越來越靈動、美麗。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備號:46010602000273號
本網法律顧問:海南東方國信律師事務所 李君律師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